大三角都市圈框架下的西部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昌明 时间:2013-02-14
  二是土地产出效应最高。重庆、成都、西安都市经济圈的核心层,按800万城市常住人口,每人城市用地125平方米设计,只需1000平方公里土地;大都市经济圈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大城市,按300万城市常住人口,每人城市用地130平方米设计,只需390平方公里土地;2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大城市,按100万城市常住人口,每人城市用地140平方米设计,只需140平方公里土地;3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中等城市,按50万城市常住人口,每人城市用地150平方米设计,只需74平方公里土地;大都市经济圈的城镇,每人城市用地按160平方米设计,将比目前的城镇的土地使用率提高30%以上。从单位城市土地的GDP产出率看,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只是20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的1/15。重庆、成都、西安大三角都市经济圈城市用地每平方公里产出GDP,按10亿元计算,3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可产出GDP,30万亿元。
  三是投资吸纳效应最佳。都市经济圈的集约化程度高,相应的投资风险低,回报率也高。大都市汇聚的信息,提供的服务和生活的质量,创造的就业岗位,远高于中小城市,能吸纳大量的资金流向特大都市。都市经济圈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吸引不同的产业,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集聚,可以获得最佳的边际效用。重庆、成都、西安大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制造业若能形成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的经济体系,货物的运输半径大为缩短,运输量也将缩小,大量货物的配置在都市经济圈内即可解决。运输成本的降低,必将吸引更多资金的投入,集聚更多的产业:
  四是规模效应最优。5000万人口的都市圈,以300公里为半径,覆盖8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创造的GDP可达50000亿元。都市圈空间结构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对于发展制造业尤其有利。重庆、成都、西安大三角都市经济圈都在谋求发展制造业,递过发展展制造业延伸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机械、电子和新材料等等下游产业链,就会在特定区域内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达到规模效应最优。
  五是带动效应最大。构建大三角都市经济圈旨在带动乡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重庆、成都、西安大三角都市经济圈的腹地非常广阔,涉及到重庆、四川、陕西、湖北4个省、市的涪陵、十堰、万州、巴中、南充、达州、广安、安康、汉中9个地级市,习惯上称为秦巴地区,面积128573平方公里,人口3523万。秦巴地区涉及到的行政区域都是重庆、四川、陕西最落后的地区,将它们纳入大三角都市经济圈,在大都市的辐射和带动下,加速这些地区的发展。
  六是旅游效益最好。重庆,成都、西安是西部三个特大旅游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距成都600公路,距重庆600公里,成都距重庆300公里,三大城市用设计时速300公里的高速铁路贯通,形成2小时大三角都市经济圈。在大三角都市经济圈的200公里辐射范围内构成一个旅游经济圈,分布着12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16个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项目,1个世界地质公园,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上百个省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这些旅游名胜,用高速公路连接,重庆、成都、西安的居民在双休日都可以到旅游圈上的任何一个景点观光旅游,持续壮大旅游产业。
  都市经济圈可以蓄积巨大的带动能量,推动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必须大力培育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及小城镇,尤其要重点建设重庆、成都、西安三个特大经济中心,向四周幅射,形成城市包围农村的态势,逐渐缩小包围圈,既能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叉能推动经济空间结构向上提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