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战略及配套政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年均增长30%。外贸结构调整明显,大项目、第三产业和机械加工利用外资增多,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对外贸出口的贡献增大.
从表3一8知,浙江初级产品的出口逐年减少,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则逐年增加,表明浙江出口产品结构正在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逐步转变。从表3一9可以看出,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较高。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增幅为51.6%,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高达37.3%。2004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达79.7%,在沿海主要省市甚至全国范围内位居第三位(直辖市除外).
3.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表3一10可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医疗保障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但消费的增幅小于经济增长的增幅,城镇消费的增长快于农村消费的增长,消费的波动性弱于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原因在于增幅较大、波幅较大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
4.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但压力依然巨大。浙江是资源小省,经济增长历来受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突出,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较高,人们的节能降耗意识一直很强,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三废排放和废水达标率在全国一直略好于平均水平。从表3一11和表3一12可以看出,浙江的单位GDP“三废”排放呈下降趋势。但浙江的节能减排压力依然巨大,原因在于浙江GDP增长较快,“三废”排放绝对量大幅增加,远远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达国家的消耗标准。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的过度排放,浙江气候异常日明显增多,台风等自然灾害明显增多,水资源污染严重。在太湖流域,水资源污染已威胁到居民的饮水安全;在杭州己多次发生九溪断流、赤潮情况。一方面,浙江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于中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资源浪费现象特别严重,能源消耗远大于国际标准,甚至高于国内先进省份水平;三废排放也远高于国际标准.
据统计,1996一2006年,浙江以投资增长3.7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2.2多倍,支撑GDP增长了2.4倍,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8.8%增加到2006年的48.5%,大大高于20%的国际水平。2004年全世界万美元能耗为2.5吨油当量,而浙江为8.1吨油当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6倍,是美国的3.8倍,日、英、法、德的7.6倍。浙江的经济总量不到全国总量的8%,但消耗的资源却达20%。浙江的能耗水平虽然略低于全国水平,但与世界能耗水平相比,形势仍不容乐观。通过纵横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与过去和国内其他省份的能耗水平比,浙江节能减排的成效令人心慰,但与国际能耗水平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求比,浙江的节能减排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二)浙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经验分析
1.产业聚集和分工不断深化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充满活力的根源。浙江是市场大省,截至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064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538个;超10亿元的市场有125个,年成交额8247亿元,连续11年年成交额位居全国第一。商品交易市场中近90%的经营户是个体私营企业,私营经济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产业特色。专业市场与专业加工群体互为依托,联动发展,是浙江经济的又一大特色。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全省己形成专业乡镇99个,专业村1604个,创办个体私营工业园区122个。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区域块状经济正在从传统的简单的粗加工向现代化的集约型的深加工转变,名优品牌不断增多,产品档次不断提高,规模经济日益凸现.
2.浙江精神创造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奇迹。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无区位、政策优势,但浙江人却不向命运低头,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意志,从最低级的行业做起,从一分一角的钱开始赚,不仅走出了贫困的阴影,更实现了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在实践中,他们敢闯敢干,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心,不唯书,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指导标准,成为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浙江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民营企业的起步和市场的发育较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领先一步,且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的扩张极为迅速。在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原先在计划经济体制外己成长到相当规模的民营经济部门在短时期内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特别是向制造业转移是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浙江的民营经济主要源自从事轻工业加工的农民,民营企业多是从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具有“原生化”的特点。浙江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自然资源有限的巨大阻碍,但依托于浓厚的商业观念,浙江人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势,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不依靠自然资源,而主要依靠手工工艺的“加工业+专业市场”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资源约束问题,而且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进而使浙江发展成为市场大省.
4.高储蓄率是支持浙江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浙江民营企业以专业市场和专业加工群体为依托,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生产率,为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另外,浙江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机制,这也加快了浙江积累资本的速度。从表3一13可以看出,从1990年开始,城乡居民储蓄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储蓄率从1990年的34.16%,上升到2006年的69.38%,远高于其它东亚经济体(东亚经济体的平均储蓄率为17.6%,日本和韩国分别为33.6%和26.2%)。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居民储蓄的黄金时间,虽然储蓄绝对额不大,但增长势头强劲。到了九十年代,增长势头有所减弱,但增长的绝对量仍很大。从表3一13还可以看出,伴随着储蓄总量的增加,城乡居民储蓄率逐年拉大。表明市场化,一方面,促进了资金优化配置,加速资金向城市聚集;另一方面,又拉大了城乡差距,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