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摘要]东北地区是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点地区。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随之改变,失去了工业发展优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关键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4个,即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生产结构。资本和劳动力推动属于生产要素的推动,技术推动属于生产力的推动,生产结构推动是将前3个因素结合起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推动。不同的生产结构,代表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其结果是带来不同的生产效率和不同的产出水平。生产结构主要指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变迁,而产业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新增长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进程中,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是两个辩证的统一体。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重心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重心,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由低效率化向高效率化演进,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即产业规模适度、供需平稳、素质提高、联系协调、效应明显,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高级化的基础,高级化是合理化的目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脱离了合理化,就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空洞化”.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倒退;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后,如不及时向高级化过渡,就会出现产业结构的“时滞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因此,研究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属于资源型省份,是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点地区。东北地区重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被誉为“共和国之子”。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东北地区在建国初期形成的产业结构随之改变,东北地区失去了工业发展优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究竟A不合理,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正还是负,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合理的。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促进东北三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及建议。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从量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反映在人均CDP水平上。1978年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均CDP分别为680元/人、381元/人、564元/人,依次位列全国第4位、第8位、第5位;2006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均CDP分别为21 788元/人、15 720元/人、16 195元/人,依次位列全国第8位、第13位、第12位,辽宁省下降了4位,吉林省下降了5位,黑龙江省下降了7位。在此期间,辽吉黑三省平均经济增长率依次为8. 87%、地.23%、7.69%。可见,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属于东北地区最高的,吉林省以较快的增长速度,缩小了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的经济发展差距,黑龙江由千发展速度缓慢,拉大了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差距。
从质的角度来看,反映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上,辽宁省的三次产业比重,1978年为14. 14:71. 07:14. 79,2006年为5. 28:65.2:29. 51。吉林省的三次产业比重,1978年为29. 25:52. 4:18. 35,2006年为9.71:59. 06:31. 23。黑龙江省三次产业比重,1978年为23. 46:60. 98:15. 56,2006年为9. 31:60. 48:30.2。1978—2006年,辽宁省始终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均是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且分水岭均为1985年。东北三省的一产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三产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二产比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纠偏,东北三省的二产比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回归到稳步上升的轨迹上来(见图1)。
2.从地区来看,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为正数,说明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合理的,促进了经济增长。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及其波动幅度都是东北三省中最小的,1978—2006年,Z值的平均值为0. 0019,Z值的极差为0.0129。1978—2006年28年期间,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19次高于辽黑两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和波动幅度都是东北三省中最大的,1978—2006年,Z值的平均值为0.0049,是辽宁省的2.58倍,黑龙江省的1.2倍,Z值的极差为0.0254,是辽宁省的1.92倍,黑龙江省的1.09倍。在辽宁和黑龙江两省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后,吉林省相对而言还在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表1中可以看出,1978—1992年间,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波动幅度较接近于吉林省的水平,均值和极差较大,1993—2006年间,较接近于辽宁省的水平,均值和极差较小,1978—2006年,Z值的平均值为0.0041,Z值的极差为0.0229。
3.从地区和时间两个维度综合来看,计算改革开放后各地区每个“五年计划”Z的均值,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辽宁省改革开放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很快,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为“六五”时期,此后,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八五”时期后,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上。吉林省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为“六五”和“七五”时期,“八五”时期后,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九五”时期是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幅度大、延续时间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特点。黑龙江省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为“七五”时期,其他时期产业结构变化都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小,“八五”时期后,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在不断下降。
根据Z值和东北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进一步计算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P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产业结构调整期远远高于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期。1978—1992年,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辽宁省经济增长的8. 66%、吉林省经济增长的14. 2%和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13. 25%都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1993—2006年,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辽宁省经济增长的0.496%、吉林省经济增长的1.889%和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0. 5040/0也是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说明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对于产业结构变化的依赖程度较强,同时,也说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合理的,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1993—2006年,辽宁和黑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吉林省相差不大,但辽黑两省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经济增长的份额较少,也就说明辽黑两省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由式(2)中的At´1}G‘所贡献的,即辽黑两省的经济增长相对吉林省而言,更大程度上是由要素投入和生产力提高所贡献的。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 1978~ 1992年,产业结构调整期,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解释力强;1993~ 2006年,结构稳定产业发展期,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解释力弱。
2. 1978年辽吉黑三省的二产比重分别为71. 07%、52.4%、60.980/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 88%,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此时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所以,产业结构呈现出“空洞化”的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