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融入武汉“1+8城市圈”中的产业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三、孝感市利用武汉经济辐射作用来发展自己的基本思路
孝感市与武汉对接需要围绕城市圈的发展,发挥孝感同城化的先导作用,强化与武汉及圈内其他城市的分工协作,将孝感定位于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膏盐磷资源基地,重塑城市竞争力,促进孝感市与武汉市在经济、文化上的进一步融合。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孝武同城化的先导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和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7]。武汉与孝感现在已经拥有 107 国道、京珠高速和汉十高速公路,而硚孝高速作为武汉到孝感的快速通道,2012年建成通车后,届时武汉到孝感的车程只需20分钟。2009 年 3 月开工的汉孝城际铁路建成后,20 分钟意味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将实现全面的融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将带来显著的“同城效应” [8],而这种同城效应和整合效应,也必将作用于孝感的振兴和武汉城市圈的崛起。
2.孝感市应该加强与武汉市的分工协作,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产业转移的密集承接平台。从产业结构来看,孝感市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为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其中,孝感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但缺乏明显的区域特色、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产品。从产业布局来看,孝武两市具有产业趋同的特点。武汉的工业领域几乎覆盖了武汉城市圈内所有二级城市主要产业,使得孝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不多,市场竞争力不足。“都市圈形成的动力在于中心城市、次中心和周边地区(城镇和农村)异质空间中” [9],通过对孝武同城化大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可以吸引外向型经济实体到孝感落户,进而引导孝感产业结构走向全球化的道路,实现产业差异性发展。
3.孝感市应该发挥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着眼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孝感城乡协调发展,呼应武汉城市圈总体发展要求,根据孝感的历史文化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特点,发挥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形成与武汉协作紧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10],从而提升孝感市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开放水平。首先,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进一步加强与武汉大都市旅游圈的对接,加大旅游产品促销力度。其次,继续做好中国膏盐磷资源储备、加工、配送基地,在原有的出口优势上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后,因地制宜,发挥孝感市各地的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化、特色化。
参考文献:
[1]陈文科.关于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建议[J].要文摘报,2001,(5):16-19.
[2]赵伟.中心城市功能与武汉城市圈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00-305.
[3]赵丽艳.孝感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7-9.
[4]邹国浩.加大融入力度着力打造六大产业基地[J].中国城市经济,2009,(2):20-23.
[5]许林,鲍宏礼.湖北黄冈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的若干战略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262-263.
[6]牛华勇.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比较分析——基于北京和上海经济圈的案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29-31.
[7]高秀艳,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2007,(8):90-91.
[8]秦尊文.武汉孝感同城化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17
[9]张建华,洪银兴.都市圈内的城乡一体化[J].经济学家,2007,(5):98-103.
[10]孝感市财政局.孝感市融入“武汉经济圈”的财政思考[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9):28-30.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