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宏观生态环境变化分析及生态恢复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的牧区也要“以粮为纲”、牧区也要实现“粮食自给”、滥垦草原的实际,提出了“以牧为主,农牧林结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将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方针确定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八字方针。1983年,牧区全面推行“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生产责任制,到1985年8月,全区95%的集体牲畜作价归户。1983年,在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影响下,牧区全面推行“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生产责任制,家畜作价归户。继而采取草与畜的双承包的形式,到2000年双承包的历史任务宣告完成。从1984年开始,内蒙古牧区全面推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把草牧场所有权划归嘎查(村级单位)所有[13]。 1996年,内蒙古提出并实施了“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双增双提战略,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牧还林(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等有关政策,结合内蒙古实际,自治区政府采取了“退牧还林,退牧还草”、“围封转移”、“禁牧休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围封转移”的核心内容是“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
在不断完善的牧区政策调控下,锡林郭勒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牧区普遍存在富裕牧户牲畜多、生产机具多、草场不够用、劳动力少,而一般户和贫困户牲畜少、生产机具少、草场多、劳动力相对富裕的问题。在一个浩特范围内,相邻的几家牧户自愿联合,合群放牧,有计划轮换使用各家的冬季草库伦。这种情况适合于草场面积小、各家的牲畜头数也较少的情况。合作经济组织在牧区还有利于解决两极分化。根据在牧区的典型调查,许多牧业大户将自己的牧场围起来,将家畜在流转来的牧场放养,在别人家的牧场放养家畜则没有对草原的养护意识;贫困的牧民要增加收入,须增加牲畜头数,而又受到草原狭小的限制。
3.2生态恢复建设
由于锡林郭勒盟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作为华北生态安全的屏障,国家逐渐在锡盟地区进行了一些生态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移民搬迁和舍饲禁牧等工程等。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5省(区、市)的75个县(旗、区),实施退耕还林、禁牧舍饲、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措施,尽快恢复北京周围地区的林草植被,减轻环北京地区的风沙危害。通过实施营林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草地保护和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及节水设施建设等,对沙化草原、浑善达克沙地、农牧交错地带沙化土地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沙地进行重点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在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改善了环境的同时改善牧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等[14]。
草原实行禁(休)牧后,以自由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正在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牲畜良种程度明显提高。2005年改良比重达到84.2%,比禁(休)牧前的2001年提高了21.2个百分点,经过不断的努力,全盟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植被开始得到恢复。据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从2002年连续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休牧区与非休牧区相比,牧草高度增加了6.5~25cm;盖度增加了38.2%~50%,亩产鲜草增加了35.6~229斤;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面积由2001年的7,120km2减少到目前的4,053km2,西部半荒漠与荒漠草场植被平均盖度由17%提高到41%[15]。截至2006 年初,内蒙古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500 多万亩,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土地面积达到1.85 亿亩,基本遏制住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生态环境好转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沙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监测,5大沙地的林草覆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经过多年的治理, 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此外,退耕还林还草还使得沙尘暴次数减少,还能够促进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收益[16]。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平衡,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草原围栏在近30年的实践中,对草原生态严重退化的一些地方采取的围封转移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围栏政策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首先,从生态环境角度而言,草场围栏导致的结果有小范围内牲畜的践踏加剧了草场的退化,不利于草种的传播,导致牧草种类单一化,其抗践踏能力比较弱,生态平衡易于破坏,若保护不当,容易再次退化。其次,从经济角度而言,草场围栏加重了牧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围栏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他们的经济收入也受到一定影响。锡林郭勒盟自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之后,在一些旗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部分旗县的草原仍处在继续恶化状态。
4结论
锡盟生态环境变化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生态恢复措施的作用和效果研究对于锡盟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锡林郭勒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极端天气增加等方面。地区处在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生态功能相对脆弱,受温度和降水影响较大,其中降水量的多少对草地生长影响较大。气候变化不是锡林郭勒盟地区草地退化与沙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人口增加和过度放牧的影响较大,草地的开垦和耕地弃耕也会造成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针对锡盟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以及一些生态工程建设,对草地退化与土地沙化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的生态环境恢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目前的生态恢复的评价体系和指标相对混乱,没有一些确定的模式来综合评价生态状况;在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海梅,李政海,韩国栋,许田,阎军.锡林郭勒地区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及年代变化规律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1472-1477.
[2] 孔庆伟,布赫敖其尔,范天恩.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草业,2007,19(1): 25-27.
[3] 王贤,丁国栋,蔡京艳,陈平平,范建友,李素艳.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及其综合防治[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 147-151.
[4] 格日勒.遵循气候规律、合理利用锡林郭勒盟草原[J].内蒙古草业,2006,18(4):40-43.
[5] 刘志刚,刘丽萍,游晓勇,周志萍,郑纪文.锡林郭勒草原气候变化与干旱特征[J].内蒙古气象, 2008(1):17-18.
[6] 王海梅,李政海,韩国栋,鲍雅静,韩经纬,阎军.锡林郭勒盟不同生态地理区气候变化特点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23(8):115-119.
[7] 陈韶华,姚云果,于莉丽,白海云,李丽儒.浅谈锡林郭勒盟地区气候变化特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2(190):26-28.
[8] 武建伟,赵廷宁,鲁瑞洁.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土地沙漠化发展动态与成因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3,1(4):36-40.
[9] 董建林.浑善达克沙地(局部)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2000,5:25-29.
[10] 刘树林,王涛,安培浚.论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人类活动[J]. 干旱区地理, 2004,27(1):52-56.
[11] 苗阳,卢欣石.历史时期中国草原垦殖原因初探[J].草业科学,2008,25(4):26-32.
[12] 李琪,王秋兵.“重农轻牧”思想与中国北方草地资源的利用[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6,22(1):45-50.
[13] 盖志毅,李媛媛,史俊宏.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牧区政策变迁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7(5):34-37.
[14] 钱贵霞,郭建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生态经济影响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10):42-43.
[15] 倪小光,陈永泉,金雄.锡林郭勒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实践的思考——禁(休)牧与草畜平衡工作专项督察报告.内蒙古草业,2005,17(4): 6~8.
[16] 王明,赵雨佳.关于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的几点思考.北方经济,2008(1):61-62.
下一篇:咸阳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