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的自组织特性与内生缺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杰伟 时间:2013-02-14
 [摘 要]本文考察了浙江经济自组织特性和内生的缺陷。发现浙江经济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却存在内生的缺陷,如人格化交易,政府权力的扩展和重商文化的消失。这些都需要更多的分析。
  [关键词]浙江经济 自组织 人格化交易 重商文化
  
  一、引言
  浙江经济的发展历来受到大家关注,并且作为浙江模式被广泛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就不免被强加各种要求,认为某些方面不符合经济规律云云。然而,仔细分析现实就会发现,浙江经济是在本土资源禀赋、文化观念上发展起来的,类似于哈耶克所说的“自组织系统”,因而有其自发的适应性。但是,这样的一个经济在发展中不免会打上原有文化、交易方式、政府等的烙印,从而也会有各种内生的缺陷。
  二、自组织特性
  浙江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原生型的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是在本土资源禀赋、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兼有当地政府的配合,因而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适应经济的变迁,推动制度的变革。因而,很多我们常常认为的浙江模式的缺点,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缺点。有些是其他大环境不足时,民间经济为了适应环境(交易成本)而做出的变革。温州、台州的整个发展历程都证明了这一点。最典型的如“挂户经营”,一旦国家体制发生变革,交易成本减少,风险变小,挂户经营即迅速减少,开始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加以取代。而有一些,是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各种条件限制的情况下的特殊时期,经济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如大家常说的浙江经济产业层次低,急需产业升级。我们看看浙江经济的环境和国际环境。第一、整个国家来说,土地市场都是很不完善的,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土地这种长期对区域经济最大限制的生产要素价格是非常低廉的,甚至只是几十元一亩,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强求企业要集约地使用土地。第二、我国初级劳动力的供给是非常充裕的,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很有竞争优势,对促进就业也很有好处。企业无论是为自己利益考虑还是部分出于国家压力,在绝大部分产业上(因为总有一些行业是需要技术或资金密集的)都会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第三,国际环境上,人民币虽然已经迅速升值,但是仍然是低估的,这对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维护也是很有好处的。第四、就中国整体而言。前几年,资源并不是短缺的。直到2004年才开始资源短缺,电荒、煤荒才开始出现,浙江企业就开始迅速调整。技术的提升明显加快。第五、浙江绝大部分企业规模不足,资金有限,只能通过购买设备、模仿等简单的方式积累技术,而无法自己开展研发。而我国打击仿冒、保护专利的力度并不是很大。在浙江这种产业集聚明显、亲友之间纽带联系紧密的地区,研发的外部性非常明显,每个企业的研发成果很有可能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迅速被一大批企业模仿。这对于企业来说,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是不理性的。但是笔者2007年在永康调研时,发现永康2005年资源紧缺之后,开始着力保护专利,严厉打击仿冒,以提高技术。随即有很多企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达到占销售额的2.83%,并在两年之内达到一百多项专利。因而,综合起来分析,在浙江经济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投入资本而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因而产业看似低下,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都是企业理性的选择,而并不应该作为一个经济模式的缺陷。同时,由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企业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宏观或者中观的环境;生产要素的价格要市场化,以反映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同时一些高级的生产要素国家要提前供给(如高级技术工人、研发人员,与国家教育制度有关,企业或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大片技术工人、研发人员),从而使这些生产要素有很大的供给弹性,以保证企业能够迅速地转换生产模式。在各种内生的缺陷克服之后,在扭曲资源配置的环境改变之后,在市场缺陷、政府干预失灵克服之后,这种原生型的经济能够自发地做出调整,我们不必太在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