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微观视角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倾斜,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而安徽由于历史、地理、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一度“凹陷”于中国大地。无论从总量、还是相对量来看,安徽与长三角的经济梯度已基本形成,安徽承接长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势在必行。文章主要从产业梯度转移的微观主体——企业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长三角地区企业向安徽迁移的原因。
  关键词:梯度;产业转移;企业迁移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区域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移的主体始终只能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或者其他机构,离开企业空讲产业转移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产业转移的微观实践主体。产业转移与企业迁移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产业转移推动企业迁移。产业转移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由之路,转出地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推动企业迁移,而转入地为了经济的发展也会对产业转移推动的企业迁移敞开大门。其次,企业迁移带动产业转移。企业迁移就是指企业将其部分或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从一个地区移到另一个地区,其实就是企业的区位再选择过程。先迁移的企业会对后迁移企业产生示范作用,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迁移,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的整体迁移,大量的企业迁移就会促进两个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阻力因素,长三角企业向安徽迁移也不例外。
  一、长三角企业向安徽迁移的推力因素
  (一)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苏浙沪2009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8年苏浙沪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9︰55︰38.1;5.1︰53.9︰41;0.8︰45.5︰53.7。可以看出苏浙沪三个地区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都较小,尤其是上海仅为0.8%,而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其中上海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3.7%,可见苏浙沪基本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转出技术水平差、附加值低、资源能耗高的劳动密集型与能源密集型产业,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腾笼换鸟”。
  (二)生产成本上升
  伴随着企业和生产要素持续的向长三角地区集聚,这些地区传统行业的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等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先后出现了“民工荒”、“地荒”、“电荒”、“水荒”和“油荒”等。
  1、土地成本
  根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的监测,2010年第二季度南京、杭州、上海、合肥和全国的综合地价水平分别为:6194元/平方米、20802元/平方米、11086元/平方米、2338元/平方米和2756元/平方米。可见,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综合地价水平高出安徽城市很多倍,合肥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出418元/平方米,加上房价的不断攀升使得一些企业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地区难以立足,一定程度上也促使长三角地区企业向安徽迁移。
  2、劳动力成本
  根据苏浙沪皖与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苏浙沪皖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31667、34146、56565、26363,全国平均为29229元。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职工年平均工资明显高出安徽很多,尤其是上海高出30202元,安徽的职工年平均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2866元,由此可以得出长三角地区企业向安徽迁移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工资成本。
  3、环境成本
  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自然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目前长三角大部分地区的环境容量相对较小,节能减排压力相对较大,居民对城市环境、市容市貌的要求逐渐提高。政府顺应经济形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要求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排污治理力度,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成本。
  (三)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占有率,进行企业的扩张。企业扩张通常可以从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从部门领域来看,企业发展初期一般都将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种产品上,然后通过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最终将经营活动扩张到多个部门,形成多样化。二是从地理范围来看,企业一般在建立初期集中在某一个地区,然后向其他地区扩张,最后走入国门成为跨国大公司。在第二种扩张途径中,就必然会引起企业迁移,形成扩张性产业转移。长三角地区企业在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进行企业迁移,很多都是为了占领当地的市场(原材料市场和消费市场),提高企业在当地的知名度,以便企业发展壮大。
  二、东部企业向安徽迁移的拉力因素
  (一)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华东、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横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与长三角山水相连,地域相近,文化相通,以上海为中心的500公里经济辐射圈能够覆盖安徽大部,而南京与杭州的辐射作用更加显着。
  (二)交通便利
  1、水路交通
  安徽坐拥长江、淮河两条“黄金水道”,加之河汊密布,湖泊众多,水运优势可谓得天独厚。2008年,安徽全省航道总里程达到6507公里,通航里程5596公里。长江、淮河、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122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的五分之一。2008年底,安徽完成水运建设投资23.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港口吞吐量达到2.7亿吨,列全国内河水运第三位、中部六省第一位。
  2、陆路交通
  2008年底,安徽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882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6.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境内南北纵向的国道分别有:104、205、206和105国道,东西横向的国道分别有:310、311、312、318国道,加上省道以及县乡以下公路,形成了以国道为主的四横四纵的公路交通网,路网结构不断提升,通行能力显着增强,并且与长三角地区的公路对接建设逐步加强。
  2008年低,安徽全省铁路总里程达到2871公里,复线里程比重达50.6%,位于华东地区前列。境内拥有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宁西线、津浦线等铁路干线,安徽是中国最早开通高速铁路的省份之一,基本实现了合肥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到武汉、三小时到上海、四小时到北京的“1234”计划。
  3、航空运输
  2008年底,安徽全省民航总里程达到97638公里,其中国际航线25555公里。目前省内有合肥骆岗机场和黄山机场,合肥新桥机场迁建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前期各项迁建筹备工作已经逐步展开。两大机场目前都开通了国内各大航线,并积极拓展国际航线。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