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微观视角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三)资源丰富
  1、自然资源丰富。2008年底,安徽全省耕地面积为414498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615公顷,水资源总量699.2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139.8万立方米,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2009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18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2种。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
2、劳动力资源丰富。安徽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接近1000万,拥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2008年底,安徽拥有普通高等院校93所,在校研究生34982人,全省科技机构1533个,完成重大科学技术成果668项,安徽不但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本优势也不容忽视,在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中占得先机。

  (四)政策因素
  安徽省一直以来都积极推行东向发展战略,1988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远学粤闽,近学苏浙”,参照长三角的政策发展沿江地区,1990年,又适时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主动张开双臂,接受长三角的经济辐射。2008年,******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安徽的东向发展战略面临着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契机。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安徽省将以皖江城市带为平台,根据实际情况对长三角地区迁移来的企业给予税收和财政上的一定优惠,这无疑对长三角企业的加速迁移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三、东部企业向安徽迁移的阻力因素
  (一)员工因素
  企业在迁移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劳资关系,员工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员工为企业卖命,整个企业就会变成一个无人车间,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很多老员工都不希望企业进行迁移,因为企业一旦迁移他们就必须离开自己现在熟悉的环境、城市和家庭,同时还要对另外一个环境进行适应,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处理不当还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长三角企业向安徽迁移,如果员工因素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给企业和员工自身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最终可能导致迁移的失败。
  (二)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Cost)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企业在迁移中的沉没成本通常有机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同时还有企业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企业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很多的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只能进行套现,但往往贬值很多,即使运输到迁入地,企业也要付出巨大的物流成本,而上述企业的无形资产将彻底埋葬。
  (三)政府因素
  大量的企业迁移肯定会给迁出地的就业、税收和财政收入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新产业没有及时补充进入,可能导致当地的“产业空心化”,给迁出地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后果。基于这点当地政府为了就业的稳定,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会适时出台一些不利于向安徽转移的政策,引导企业向区域内的其他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例,江苏一直存在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苏南的现象,而江苏省政府一直致力于加速苏北崛起,2008年,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类似政策的出台必然会促使江苏的企业由苏南向苏北迁移,而不是向安徽迁移。

  :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荣兆梓,胡艳.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慧,刘志迎,周彬.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差异及产业梯度系数比较分析[J].江淮论坛,2009(6).
  5、林斐.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思考[J].发展研究,2009(12).
  6、魏后凯,白玫.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J].发展研究,2009(10).
  *本文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东部产业转移路径与安徽承接对策研究——基于东部企业区位选择与迁移行为的分析》资助,项目编号:AHSK07-08D2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