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碳之路:新能源风光背后的再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3、生物燃料近几年在能源市场的发展更为迅猛。2009年,美国再生燃料协会发布报告表示,2009年美国乙醇行业的产量达到318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5%。巴西乙醇总产量约为3653万吨,比上一年度增长4.5%。欧盟2008年燃料乙醇产量为359万吨,比上一年度增加56%。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乙醇生产国家,截至2009年底的年产量约为2000万吨,燃料乙醇产量已接近172万吨。根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环所的测算结果,到2020年,我国可供燃料乙醇生产潜力为1401万吨,2030年将达2547万吨。
    我国新能源面临发展瓶颈
    目前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很快,但纵观新能源产业的推进进程,几乎每个子行业都被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体制制衡、供需失衡等传统工业的弊病所笼罩。新能源产业沾染传统工业体系的弊病将成此项规划未来十年执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策激励与市场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新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发展成本过高。
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同时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形成连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尽管某些政策已经明显向新能源倾斜,但与传统能源相比,期待政策扶持的新能源还是弱者。
    2、产业虽呈爆发增长,但许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周期太短,隐患显而易见
    新兴能源产业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使许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的周期太短,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或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问题。“大干快上”的隐患显而易见。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业近5年每年增长近150%,风电增长也翻倍。多个省份在申请或已建立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大多数打出太阳能和风能牌。

    3、随着风能产业的飞速发展,风电出现过热增长、并网尴尬等发展“瓶颈”
    我国大部分风电基地位于西北地区,当地用电负荷低,自身消化能力弱,风能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决定了大部分电量需在更大范围进行消化。然而,这需建设大量远距离输电线路才能实现。同时,由于风电的不稳定性,远距离输电需与火电或水电捆绑,电网企业缺乏积极性。因为风电规模比例越大,电网的风险、附加的服务成本越大。按照现有的电网架构和调峰能力,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风电并网容量最多达到1亿千瓦,而国家规划的装机容量目标是1.5亿——2亿千瓦,有1/3甚至更多的装机容量无法并网,扩大装机规模的动力一旦消失,风机需求会有停滞的风险。除此之外,风电产业还面临来自上游制造业的价格战和核心技术的短板等一系列考验。
    4、粮食安全问题和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生物燃料的不可持续性
    生物燃料在减排上取得的成效,更是加大了人们对它的信心和期待。在巨大的生产潜力面前,生物燃料产业仍存在诸多关系民生的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世界粮食短缺危机的出现、可用耕地的减少,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受到各界质疑。大量种植粮食的土地改为种植生物燃料作物,导致粮食减产,全球粮价上涨。目前,我国已经有64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处于0.8亩的警戒线以下。农业部规划研究设计院、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明松认为,基于这种中国耕地资源和人口发展现状,近50——100年,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不现实,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也是生物燃料未来发展所面对的最大问题。
    我国低碳之路的思考
    1、节能提效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