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制度建设的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二)法律确认集体土地“三权”关系。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关系的法律确认是农民土地权益的根本保障。首先,集体土地所有权是集体土地上的农民的共同权益,人人共享,除非国家公共利益的合法征用,除非集体成员的全体同意,任何主体不得占有剥夺。其次,土地承包权是所有权的衍生权益,是其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是弱势农民的生存保障、生命之源,应人人均占,任何主体不得无偿占有剥夺,承包权人也无权私自转让承包权;“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应当废止,凡属自然减员,其土地承包权自行解除,凡属自然增员,土地承包权自然生成。最后,土地经营权是土地承包权的衍生权益,可以由农民自己行使,也可以通过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方式由受让人行使。仅仅拥有土地经营权的业主只能依法依许可用途经营开发,不得它用、转让,更不得出让。

(三)建立农民市民化的政策体系。减少农民,让有限的土地承载越来越少的农民,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关键。一是随征地消化农民。农民因土地而成为农民,失去土地便不成其为农民。建立谁征地谁负责制度。集体土地一旦被征用,依附于其上的农民应就地转为市民,与当地市民待遇同等享受户籍及依附于其上的就业和各种养老、医疗社会保障。这样征地中存在的失地农民的各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二是就地消化进城务工农民。在城里已经安家居业和已经稳定地在城里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的农民工,对土地占有是极不合理的,他们的生存保障问题应当由其务工所在地来解决,因为他们的贡献、他们服务的企业的税收都留在了那里。农民以农产品低价格让利给了工业,农民工以低务工报酬把血汗利益牺牲在城市,现行的制度却还要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捆在农村、捆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这恰恰是当今中国农民贫穷、农村落后的总病根。因此,国家应当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制度,市民化后的原农民与家乡的土地关系自行解除。

(四)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提高土地收益或产出率,是提高农民收益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最好实现。走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的高效农业发展道路,是中国农民最终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阳光大道。当前,必须进一步规范承包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一是完善土地流转的有形与无形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应有价值,防止政府与投资商合谋,给农民带来权益损害。二是通过土地开发规划,引导农民按照现代集约规模农业的要求适度、有益流转土地,防止因规划性调整而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三是帮助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算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账,保障农民对土地使用期限中增值收益的分享。四是对土地流进方设置准入门槛,防止投机商损害农民的土地收益。五是制定鼓励农民进小城镇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引导农民离土又离村,通过三、五年的小城镇创业谋生,最终放弃土地承包权。六是扶持引导农民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全部析股人社,以利于整建制成规模地对外发包开发经营,降低农民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风险,农民可取得股东和农业工人双重身份,更好地实现土(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4页)地权益。

(五)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土地市场。当前我国土地交易市场被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分割,为“苹果讨好效应”导致农民土地权益牺牲留下了生存空间,更严重地影响了区域经济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土地的价值、利用率、产出率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既必要又急切:一是要制定全国用地规划,保证用地的宏观计划性;二是建立全国土地交易市场体系,取消对土地的划拨方式,国家建设与商业用地,一律以出让的方式,通过市场取得;三是建立土地交易备案制,没有备案的土地一律不得交易;四是土地交易信息完全公开且没有任何的人为障碍,需要交易出让的土地一律场内交易,挂牌竞拍,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与公开;五是国家颁布各地土地最低交易指导价,任何地方政府无权以低于指导价的价格出让土地;六是征用的土地出让金,首先必须用于失地农民市民之需,剩余部分全部上交国库,用于对农村的转移支付;七是进行土地使用指标的交易,用发达地区的土地交易价格购买落后地区的土地用地指标,主要是复垦后的新增土地指标,特别优先开发农民宅基地的复垦置换交易。通过《土地交易法》统一规范全国土地按规划进行交易,这既能保证全国耕地面积的不减少,从而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对耕地面积的要求,又能满足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对土地的要求;既能够充分提升土地资源的价值,又能带动落后地区对土地开发的投入;既能依法、公开、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又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土地交易统一规范后,得益最大的将是农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