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上海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在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地图研究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征和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两轴三带多圈层”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各大城市正处于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布局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一、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定义。
集群原本是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学者将产业的地理集聚现象称之为产业集群。按照美国学者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报酬递增、就越来越多地集聚在一个地区,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以其企业规模、降低成本、协作创新的功能,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就是指在一个小的地理范围内,大量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中,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内其他企业之间形成集聚企业网络,通过相互产业互联,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本身产业升级,就业增长及其区域经济发展。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1.集聚可以加快上海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
由于大多数企业均围绕价值链对自身产品进行延伸,企业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生态群落,产业链的耦合效应导致集聚区规模的扩大,而且新进入企业成本也会降低,吸引外部企业进入的概率就会大。很多龙头企业在外置部分服务功能的同时,也会增加投资,衍生出很多子公司或者分公司进行产业链条的延伸,并加强其他企业对于龙头企业的依附性。
此外,集聚区内龙头企业进入会吸引一大批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商落户园区,并集聚包括研发、销售、物流等内在的一批关联企业,在区内及周边地区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例如上海金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随着明基的入住,有43家紧密型配套的供应商紧随其后,将其生产和采购基地落户在园区内。闵行开发区引入汽车零配件巨头、世界500强的固安捷公司,大大降低了其他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
2.集聚可以促进上海总部—江浙基地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区的建立。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梯度转移和二次创业的需要会建立总部与生产基地相分离的组织体系。因此随着产业集聚,会逐渐形成以上海为地区总部,江浙等制造业密集的腹地为基地的城市间空间合作关系,从而发展城市间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的产业链,构筑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空间布局体系。
3.集聚可以使上海更好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
近年来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入,在发达国家开始出现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现象。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技术服务、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建筑设计、数据录入、金融分析及研发创意等,开始出现有规模地向具有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浪潮[2]。在新一轮的服务业国际转移浪潮中,发达国家研发中心、投资中心、管理中心和地区总部等机构都可能转移出来,大都市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集聚地。上海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对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更快发生转变都有重要作用。
4.集聚可以促进上海多中心城市格局的形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的。价格上涨,促使生产企业进一步优化其生产布局网络,研发、销售等部分集中于中心城区,而生产、物流等部门则迁往城郊,甚至周边城市。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有力促进大城市局部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主要是通过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区的调整来实现城市密度的优化、城市布局的优化、城市形态的优化。城市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变化,降低了城市中心城区的密度,优化了城市空间形态,促使城市向“多中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3]。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及主要问题。
(一)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呈现发展速度加快、服务水平提升、贡献份额提高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集聚效应逐步增强,2009年上海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450元,同比增长8.2%;实现利润318.11亿元,同比增长17.6%。总集成总承包、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逐渐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内容。
随着一大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拉动和财税增收的集中区。到2010年低,上海市已认定生产性服务功能区23个,总占地面积3900多公顷,提高了土地容积率和集约利用水平。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
1.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的空间形态。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从空间上已经形成3带4环19区的格局,3带是黄浦江、苏州河和延安路—世纪大道三大集聚带;4环是中心城区环、中环、近郊环和远郊环。中心城区与中环主要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金融、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近郊主要是总部、会展、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集聚区;远郊主要建设物流以及为当地优势产业服务的产业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在集聚过程中,之所以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的空间形态,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区位因素的兴趣差异很大。
2.形成与区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态势。
从中心城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看,黄浦区区位最高的为金融业,在外滩金融一条街,集聚了了大量中外金融保险机构;静安区金融保险业集聚程度最高,同时ICT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聚聚程度也很高,在南京西路和淮海西路中心商圈,集聚了大量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高档商务楼宇;卢湾区情况与静安区类似;徐汇区区位较高的是科研技术服务,在漕河泾开发区集聚了大量的研发机构;原浦东新区集聚度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在陆家嘴贸易区集聚了大量的金融保险机构,同时ICT服务和软件业区位也较高,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大量软件公司;杨浦区集聚较高的是教育和科研技术服务,该区是上海高校最为集聚的区域,教育及相应的研发机构集聚度较高。
从位于郊区的区县来看,由于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也各有侧重。嘉定区重点发展汽车产业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金山区重点发展大化工产业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宝山区重点发展钢铁产业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浦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和海洋产业链的生产性性服务;闵行重点发展航空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和面向长三角的总部经济型生产性服务。
3.具有多样化的空间载体。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依托不同的空间载体来实现的,主要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意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服务外包基地、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农业科技服务区、高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最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目前上海已经设立了23个功能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闸北、普陀等10个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这些功能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转型类,即工业开发区和核销的老工业区转型为以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二是调整类,即高能耗、高污染的老工业企业调整为主要发展国际节能环保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三是提升类,即提升开发区能级,为开发区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总体来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还不够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还不够显著;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工作组织和管理机制,集聚区布局相对散乱,总体规划水平不高;中心城区职能过度集中,对拓展区域承接功能、培育力度不够;集聚区内产业链不完整,分工协作较差,企业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集群效应有待提高;集聚区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对产业扶持不够,集聚区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发展后劲受到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