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服务业发展之路
——旅游休闲业。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率先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目前,浙江省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三强,旅游业进入了大众旅游消费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居民年均出游两次,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居民年均出游7—9次还有差距。
附表 浙江省近二十年三次产业及其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
随着居民消费从生存型、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发展型转变,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中央批准了“舟山群岛新区”,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一些海岛会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相聚的“蓬莱仙岛”。从发展趋势看,旅游业将加快与其他产业交叉,出现“多元联动态势”:观光游与海洋游、文化游、休闲游、养生游、乡村游结合;团体游与自助游、自驾游结合;长线游与近郊短线游结合;国内游与海外游结合;“请进来”游与组织居民“走出去”游结合,等等。
因此,浙江旅游业发展要走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路子,打响“山水浙江”、“人文浙江”、“海上浙江”的旅游品牌,适应国内外游客需求,对拉动就业、增收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服务业。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强省。首先要抓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同时根据浙江省情,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浙江是网络经济大省,中国B2B 研究中心评出“电子商务十大创新城市/地区”,浙江省杭州、宁波、金华占三席,杭州还享有“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美誉。要认真总结阿里巴巴与12个产业集群合作的做法,着力推动电子商务与全省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有效融合,提升全省4000多个商品市场的运营管理水平,形成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的平台。
——研发设计服务业。它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是将浙江省优势块状经济打造为产业集群的加速机。目前研发服务业比重较小,发展空间极大,要把它作为战略性产业花大气力培育发展。一是抓好三类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公共科技基础平台、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要抓好杭州城西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为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大的创新引擎;二是明确企业是研发的主体,要抓好省里确定的一百多家龙头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带动上万家为之配套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
——文化创意产业。浙江是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是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其中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浙产动画片产量已名列全国第二位,但是总体上仍存在规模小、缺品牌等问题。“十二五”时期,要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重点,集聚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以日用轻工产品设计为特色的基地;抓好影视剧精品创作,推进电视、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动漫、网络游戏产品质量,以杭州为龙头探索动漫产业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把浙江省打造成集科研、生产、销售及衍生产品开发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强省。
三、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服务业涉及面广,行业分类多,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做法的基础上,针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完善管理体制。服务业门类较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可在省发改委设立服务业发展局,加强对全省服务业的统筹管理、协调指导,提供有效服务。
2. 规范统计口径。目前国家对服务业的分类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统计报表的口径需要统一调整,以利于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析比较。除了完成国家要求的报表外,可根据浙江省发展的特点,增加一些服务业方面的统计内容,以便分析研究参考。
3. 优化税收政策。对鼓励类服务业的用电用水用地等应参照工业类同价;服务业相对制造业税负偏重,特别要妥善处理好跨省跨区域经营的集团总部所在地(浙江)和外地的利益分配关系。
4. 推行准入制度。关于“非禁即入”的话题呼吁多年,但国家有些行业的准入细则还没出台。
浙江省可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台州先行先试。
5. 控制人口过快集聚。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中心镇和城市群,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大城市集中。要关注和善待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特别是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劳动素质。
6. 发展特色产业。浙江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有国际视野,科学布局沿海发展空间,警惕产业雷同、切忌一哄而上,要在目前统筹规划的九大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按照各自的战略定位分类指导,错位发展,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