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制造业结构演化轨迹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彩红 时间:2010-06-24
  摘要:长三角制造业的产值结构轨迹显示,在发展阶段、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以及国际分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三角制造业不仅已经进入了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化化阶段,而且还出现了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高级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长三角;制造业;演化轨迹;实证分析   
  长三角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工业化发展的先行区域,其制造业发展过程也逐渐呈现出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及技术密集化的总体特征。由于制造业结构演化的主要表现就是具体行业的此消彼长,因此,通过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各部门的产值变化,可以得到制造业结构演化的轨迹和发展趋势。
  
  一、重化工业化趋势
  
  2000-2004年,长三角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54.95%提高到2006年的67.25%。其中.上海从62.19%升至75.82%,江苏从56.78%升至69.74%,浙江从45.88%升至56.21%。与此对应,同期长三角轻工业比例则出现了持续下降。从目前发达国家重化工业比率一般都在60%~65%的水平看,长三角重化工业的比重开始维持在60%以上的空间运行,初步表明长三角制造业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而且从轻重工业的霍夫曼比率变化趋势看,长三角从2000年的0.81降到2006年的0.51,虽然2003年该比率略有反弹,升至0.64,但整体上还是趋于下降的。所以,长三角目前走势符合重化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霍夫曼比率不断下降的重化工业化。但与全国重工业比例相比,长三角重工业比例仍略低,虽然二者的差距2004年已缩小为1.95%,这与该区域轻工业比较发达的技术传统密不可分,同时也意味着,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以及国际制造业的转移,该区域的重工业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重化工业化水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同时,在长三角制造业向重化工业化方向升级的过程中,以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个产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重工业中逐渐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并且成为制造业的核心。从产值比重看,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占该区域制造业总产值、重制造业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2004年,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总产值21 335.10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05%,占重制造韭的比重为55.95%,而2000年该比值则分别为34.83%和52.36%。在两省一市中。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占该市重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3.35%(2004年)。从产值增长速度来看,2000--2004年,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平均环比增长速度为28.93%,比重制造业的平均环比增速27.26%高出1.68个百分点,比制造业的平均环比增速24.50%高出4.44个百分点。
  
  二、高加工度化趋势
  
  长三角制造业高加工度化发展趋势也相当明显。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各行业的情况来看,产出结构的变动趋势与制造业高加工度化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整体上看,1995—2004年。长三角的原材料重制造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制造业在全部制造业中所占份额显著下降,分别从1995年的15.67%、30.31%降至2004年的15.18%、22.44%。而同期重加工制造业的比例从47.68%升至55.80%,持续增长了8.12个百分点。从各部门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长三角制造业内部行业的增长格局是:重加工制造业>原材料重制造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制造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制造业。进一步分析各行业产值比重变化,可以看出带动长三角制造业向高加工度化方向升级的优势产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制造业中的烟草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制造业中的家具制造业;原材料重制造业中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塑料制造业;重加工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长三角制造业的高加工度化趋势还可以直接从其高加工度化系数(即加工制造业与原材料工业的比值)的变化中体现出来。2004年,长三角制造业的高加工度化系数比1995年高出0.67,江苏、浙江、上海的高加工度化系数也分别从3.66升至3.86、从3.62升至4.47、从2.77升到3.98,其中浙江的高加工度化程度在两省一市中最高,系数在2002年曾高达5.33,江苏的最高值为2002年的4.34,上海的最高值为2003年的4.18。   我们选取三组行业进行考察:服装,纺织、家具/木材、机械装备/初金属(机械装备也即装备制造业的6大行业,初金属包括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其中前两组行业反映了轻部门的高加工度水平,后一组行业反映重工业部门的高加工度化水平。
  1、江苏、浙江在服装/纺织领域的加工程度较低,而上海的加工程度则要高得多,这是因为,纺织业作为苏、浙第一、第二大产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一向很高,分母大则比值就小,特别是浙江在2004年纺织业增幅较大,从而使得其服装,纺织的比值大幅度下降;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纺织业基地,随着浦东开发开放进程的加快及商务成本的上升,逐渐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的原材料产业转移到周边省市,而侧重于技术密集度较高服装服饰业等都市型产业,使得其服装,纺织的比率较高。
  2、从装备机械/初金属比值走势来看,上海是先升后降总体上升,浙江是先升后降但总体下降,江苏则是持续下降。趋势线不同,反映出两省一市制造业结构层次的差异。第一,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特别是浦东开发以来,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耐用消费品的旺盛需求,带动重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2004年重工业比重高达72.95%,不仅高于长三角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超出发达国家60%-65%的平均重工业化率。根据制造业结构演化,上海目前已经从重化工业化阶段进入了高加工度化阶段,从而使得上海的服装/纺织、家具/木材、机械装备,初金属趋势线都较高。第二,江苏的重工业也较发达,2004年重工业比重达66.80%,也高于长三角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平均重工业化率相当,但与上海不同的是,江苏的装备制造业占重制造业的比重刚刚过半,仅为54.22%,这说明江苏目前正处于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工业的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仍很高,原材料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仍在上升,原材料重制造业中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在1995--2004年间的产值比重都表现为总体上升,从而导致江苏的机械装备,初金属比值不断下降。第三,浙江重工业比重在2004年才刚刚超过轻工业,装备制造业占重制造业的比重也是50%多一点,说明浙江刚刚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化阶段进入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原材料工业上升的空间较大,因此,机械装备/初金属在2003年之前较高是因为原材料工业比重较低所致,而2003--2004年出现的下降趋势则是因为进人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必然结果。
  3、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家具,木材比值一致上升,说明在该行业的加工程度较深。
  因此,从产值结构、高加工度化系数及典型行业产值比率的变动状况可以看出,长三角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出现了由原料型向加工型的转变,表明了该区域制造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发展趋势。
  
  三、技术集约化趋势
  
  除了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发展趋势外,长三角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集约化的若干特征。1995~2004年长三角制造业十大产业部门的排序可以看出,纺织业在长三角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从第一大产业降为第二大产业;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4.73%升至2004年的14.56%,并在2004年代替纺织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代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进入前10大产业部门;其余七个产业部门的排序及产值比重变化不大。10年间制造业部门结构的比重次序变化说明,长三角制造业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地位不断下降,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升级的推动下,技术集约化已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发展重要趋向。
  实际上,由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又向其它行业及最终消费者提供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工作装备和耐用消费品,因此,无论是从投入角度还是从产出角度,装备制造业比重的增加都代表着制造业结构中技术密集度的提高。
  
  四、结论
  
  轻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的制造业发展路径揭示出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变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体系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体系,或者是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比重,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推动新兴制造业的发展。当前世界制造业结构调整中的主流就是增加技术密集型部门的投资,技术产品交易正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核心,如果一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缓慢将使制造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长三角制造业各行业的产值结构变化反映出长三角制造业已经进入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并且与日本等国重化工业时期的产业结构相比,长三角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显示出新的特点:重化工业得到加快发展的同时,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新技术条件下的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性质。这一制造业结构演化轨迹和发展方向既是长三角发展阶段、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的直接反映,也是长三角参与国际分工的直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