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内容摘要:自1971年第一个基因改良生物研究成功之后,生物的遗传修饰技术迅速。进入80年代,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逐步成熟打破了物种之间基因交流的障碍,从而使传统的育种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革命性变化所引起的巨大效益是可以预见的,随着转基因农业从技术到运作方式的日臻完善,其商业化进程必将大踏步地向前发展。本文试从经济角度认识并了解转基因农业,并对其商业化发展加以展望。关键词: 转基因农业 商品化 自从1973年美国的Herber Boyer教授和Stanley Cohen教授将大肠杆菌(E.coli)抗四环素质粒和抗卡那霉素治理体外重组后再转化E.coli受体,获得双亲质粒遗传信息的表达,取得了人类上第一次有目的的基因重组的成功尝试之后,人类终于跨入了基因工程的时代。自此以后的几十年来,生物技术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并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科技领域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作为其主力军的转基因农业,其作用不容小觑,因而对它的研究的意义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走近转基因植物为了便于本文的进一步展开,首先让我们对几个关键词语有一个概念化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转基因植物以及转基因农产品呢?习惯上,人们将采用重组DNA技术产生的生物体称为遗传工程体或遗传改良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关于转基因生物(transgenic organism)的概念在不同中定义不尽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定义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DNA技术及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把重组DNA分子导入有机体的技术,改变有机体基因组构成而获得的生物成为转基因生物;另一种定义是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从不同生物中分离或人工合成的外源基因在体外进行酶切和连接,构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倒入受体细胞,使新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整合、表达,并能通过无性或有性增值过程,将外源基因遗传给后代,由此获得的基因改良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若转基因的受体是植物,则这种基因改良体称为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或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GMP)。若受体植物为农产品,则这种基因改良作物类型称为转基因作物(transgenic crop或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GMC)。那么,转基因植物是怎样走上商品化道路的呢?了解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正是转基因植物被培植并引用于商品流通,才使得“转基因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有了诞生的根基。1986年美国和法国同时对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进行了田间试验。1992年首先在大田种植转基因抗病毒烟草,揭开了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序幕。1994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Flavor Savor”获得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进入市场。至2001年11月,各国正式批准的各类转基因植物达127个品种(系),仅美国和加拿大就超过90品种。我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第一个商品化种植的国家,即1994年首次商品化种植抗黄瓜花叶病毒(CMV)和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双价的转基因烟草。此后,转基因植物研究及商品化种植业迅速发展。据1996年统计,国内正在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约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从1997年至1999年,由26项转基因产品已获准我国安全性审批,其中抗虫类型16项、抗病毒类型9项,改良品质类型1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基因工程抗虫棉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独立自主地研究成Bt抗虫棉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又一主要国家。二、转基因农业迅猛发展1996年以来,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种植面积直线上升。如下图表所示:自1997年全球农作物种植面积有了迅猛发展之后,势头就有增无减,仅在1998年,种植面积就比上年翻一番;到1999年,比1996年增长了23.5倍;2000年比上年增长11%;2001年比2000年增加了19%。也就是说,在1996—2001年的短短六年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种植面积增建了30多倍。1996—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年份 | 国家数 | 作物种类 | 种植面积/万公顷 | 比上年增加面积/万公顷 | 比上年增加比例/% |
1996 | 6 | 5 | 170 | — | — |
1997 | 9 | 7 | 1100 | 930 | 547.1 |
1998 | 9 | 7 | 2780 | 1680 | 152.7 |
1999 | 12 | 7 | 3990 | 1210 | 43.5 |
2000 | 13 | 7 | 4420 | 430 | 10.7 |
2001 | 13 | 7 | 5260 | 840 | 19.0 |
上一篇: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