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自贸区战略对比及双边自贸区谈判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鹏 金佑炯 时间:2013-02-14
  二、韩国对外自贸区建设进程及总体战略
  
  多年来,韩国是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受益者。对韩国来说,经济对外开放和出口增长是必然的选择,因此,韩国政府工作重点是努力遵守WTO规则并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但1992年欧盟的出现和1994年NAFTA实施后,全世界地区主义出现了蔓延。在韩国竞争国家积极地推进FTA的背景下,韩国作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达到75%以上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必须通过对外开放,确保稳定的资源和海外市场并积极地对应地区主义的扩大。
  韩国对外的自贸区谈判工作自1990年代末开始。而且,与中国政府的最大差别是韩国政府于2003年明确提出了“FTA路线图”战略,其目标是使韩国在全球FTA网络中成为东亚FTA中心国家。
  
  (一)韩国对外自贸区建设进展
  迄今,韩国已达成或正处于谈判进展中的自贸区共14个,涉及57个国家和地区。按地域来看,亚洲地区主要有东盟、新加坡、印度以及海合会;拉美地区主要有美国、智利、加拿大、秘鲁、哥伦比亚以及墨西哥;大洋洲主要有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主要是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在上述14个自贸区中,已经正式签署协议的自贸区有5个,分别是韩国与智利、东盟、新加坡、印度、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且均已经开始实施。而且,2007年5月韩国与美国结束谈判,协定等待韩国国会的批准。2009年10月韩国与欧盟结束谈判,并于20t0年4月前签署协定。尚处与商谈阶段的自贸区分别是韩国与新西兰、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加拿大、海合会、秘鲁、墨西哥。目前,韩国与日本准备重新启动2004年中断的韩日FTA谈判。
  此外,韩国正在开展与俄罗斯、土耳其、中日韩的自贸区联合研究,而和南方共同市场、以色列、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国家在考虑正式启动FTA谈判。
  
  (二)韩国对外自贸区建设战略
  在韩国政府明确提出“FTA路线图”的自贸区战略之前,首先选择对韩国经济冲击程度小的国家开展自贸区谈判,以期通过学习谈判经验,并试验自贸区对韩国经济的冲击程度。2004年韩国首次开始实施与智利的自贸区。
  2003年“FTA路线图”提出后,韩国政府明确了其自贸区建设推进的方向和目标。“FTA路线图”实质是一个多轨道(Multi-track)推进的路线图,0根据该路线图韩国对外自贸区建设分为3个层次依次递进:第一层次是和美国、日本、欧盟等大型经济体达成FTA,实现经济结构的先进化;第二层次是和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未来可能的巨人经济体),以确保稳定和巨大的市场;、第三个层次是澳大利亚、智利、新加坡、墨西哥等主要经济体和资源丰富的国家。通过上述3个层次的递进,韩国自贸区内贸易比重扩大到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5%以上,同时保证经济结构的先进化,强化产业竞争力,并确保稳定的石油等能源。“FTA路线图”战略将使韩国最终成为“先进通商国家”。
  此外,尽管经济动因在韩国对外自贸区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但其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忽视的政治因素。这个表现在韩国选择自贸区伙伴的谈判先后顺序上。由于韩国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对美国的依存严重,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美国有倾向的政治外交政策。出于安保及维持与美国传统关系的角度,首先选择了与美国达成FTA、而把与自己相邻且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放在了较为靠后的位置。
  
  三、基于双方各自战略对中韩双边自贸区的展望
  
  中国和韩国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后,双边贸易迅速增加。中韩双边货物额从1990年的28亿美元迅速增至2009年的1558亿美元。2009年,与韩国的货物贸易已经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量的7.1%,韩国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方,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同年,与中国的货物贸易已经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量的20.53%,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韩国第一大出口方,第一大进口来源。
  
  (一)双方自贸区战略的交汇点
  在此背景下,从双方自贸区接下来的可能进程来看,在中国当前的自贸区战略下,中国将逐步试探着与经济发达且贸易规模较大的经济体开展自贸区建设。对中国来说,韩国和日本是中国的近邻,由于历史问题,中日双方政府与国民的政治互信尚未解决,中日自贸区构建的政治障碍很大。而与韩国构建自贸区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因此,韩国将是中国下一步自贸区建设的重点。
  根据韩国的FTA路线图,韩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其第一层次的战略。东亚两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将是韩国下一步实现其第一、二层次战略的重要选择。而同样出于历史原因,韩国与日本在自贸区构建过程中遭遇了停滞。而中国作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将是韩国下一步自贸区的优先选择。因此,两国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的启动是两国推行自贸区战略的必然交汇点。
  
  (二)双边自贸区建设前景展望
  在当前情形下,双边自贸区建设在国际政治层面已不存在障碍,而国内行业在自贸区中的获益与受损将成为决定双方自贸区谈判顺利进行并正式达成协议的关键因素。从双方学术界对双边自贸区效应分析的研究结果来看,基本结论都是相似的。即中韩双方自贸区的达成对双方经济的总体效应是积极的,但利益在行业间分配不均匀。

 除国内部门利益分配不均这一主要问题外,韩国领导人的更迭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也共同导致了此前中韩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时间的延长。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中韩双方各自总体的自贸区推进战略,因此,中韩自贸区仍是双方的重要选择,这是今后两国对外推进自贸区趋势。但需要注意以下3点。
  1 韩国对农业超敏感性带来的障碍
  由于韩国农业长期以来实行高度市场保护政策,国内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远高于中国。对韩国来说,农业部门。的开放是非常敏感的问题。韩国政府在韩美FTA谈判的时候曾经历过韩国农民团体和市民团体0大规模示威,极大地增加了韩美自贸区的谈判成本。考虑到中韩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中国农产品对韩国具有较大优势这一因素,可以预见的是如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韩国政府面临的韩国国内农民的压力不会低于韩美自贸区。
  当然,对于中国,部分工业部门也会因为中韩自贸区受到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化工和汽车行业。但从总体来看仍是双方政府如何处理利益在国内各行业分配不均的问题。在双边自贸区构建符合中韩双方各自自贸区战略以及双边经贸关系重要程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在自贸区谈判中通过特殊安排来处理,比如利用一定比例的产品例外,或者是通过设立合理的降税过渡期来进行。
  2 自贸区涵盖范围的确定及互换
  韩国追求在自贸区安排中高度自由化,要求大部分的产品包括服务、投资等90%以上的自由化。韩国认为,韩国通过中韩自贸区在制造业部门只能享受有限的优惠。因此,韩国希望将服务、投资等非产品部门的开放扩大并对韩国企业保护强化改善韩资企业的投资和营业条件。
  但目前中国对外自贸区谈判主要涉及的仍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因此,如何在韩国敏感的农业部门例外和中国部分制造业、服务或涉及投资的某些敏感部门之间找到一个相互妥协的平衡点,将最终影响中韩自贸区谈判的进程。
  3 场外的美国因素
  中韩自贸区构建在国际上不存在大的障碍,但仍需要注意的是,韩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美国有倾向的政治外交政策。而且韩国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对美国的依存严重。尽管多年来,随着中国和韩国的经济交流增加,中国在韩国经济和其他方面的重要性逐步增加了,但目前还远远不足以替代美国的角色。因此,中韩FTA的未来必须放在韩国政府的政治趋向中。
  在此背景下,韩美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均会对中韩自贸区的构建产生影响。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国需要无论韩国政府的政治趋向如何,都应基于经济发展的观点出发来推动双方自贸区的建设。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