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与此同时,顾慧君(2009)也认为一个区域是否发生产业迁移取决于成本,但是他把成本归类为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如果具体到区域上,生产成本基本上就是要素成本,而贸易成本主要表现为交易成本,因此两者的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
丁永志、刘兴堂(2009)把影响产业区域转移的因素分成规模经济的外部性和流动成本两类。他们提出:“一个区域的经济规模越大,企业数量越多,则区域中企业获得的外部性越大。”另外,从要素流动成本上看,东部地区的发展,吸引了中西部地区要素向东部地区流动,要素流动成本本应由东部地区企业承担,但由于我国资源价格和流动成本并未完全反映市场价格,因此抑制了区域产业转移。
3.离心力和向心力。区域产业转移受到产业转移推力和拉力两种力量的共同影响,推力就是离心力(产业转移出去),拉力就是向心力(产业吸引进来)。其中向心力和离心力分别用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代表,两者变动速率的权衡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张少军、李东方(2009)提出:“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是集聚还是转移,取决于推动地理集聚的向心力(Centripetal)和促进空间扩散的离心力(Centrifugal)之间的动态演变和力量权衡。依据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2007),向心力主要包括前后向关联效应(产业配套)、密集型劳动市场和溢出效应(生产要素的禀赋);离心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和要素价格等。产业集中还是扩散是向心力和离心力权衡的结果,当向心力大于离心力,经济活动的集聚就会继续强化;反之,经济活动就会通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扩散。”
任志军(2009)将上述推力和拉力具体运用到区域产业转移分析上,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力因素概括为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拉力因素概括为市场引力、低生产要素成本、政府政策等。
无论是推力还是拉力,一些学者发现两种力量均存在反作用力,郭丽(2009)使用了产业转移粘性这一概念来分析制约产业转移的因素。所谓转移粘性是指“在产业区域转移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不能按照区域经济梯度循序进行,从而出现粘性。”任志军(2009)认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粘力因素包括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政府的政绩考核体制等。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斥力因素包括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产业配套能力低等。
在分析产业转移推力和拉力的双项属性上,学者们经常提到的因素不外是路径依赖性、产业配套性、劳动力流动性、产业承接力等。
路径依赖性是制约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也是产业转移粘性的主要原因。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以往的选择制约着今后可能的选择。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是指某区域产业发展形成的惯性锁定了发展路径,使之难以产生区域产业转移。导致路径依赖性的主要原因是:沉没成本、地缘联系、制度安排等。
产业配套性具有粘性作用,既是转出地的拉力和推力,也是承接地的拉力和推力。张三峰、杨德才(2009)以我国中部地区为样本,运用81个地级市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性,并以此研究产业配套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根据他的研究,我国中部地区服务业与制造业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换言之,东部地区目前的产业融合性较低不利于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从国际角度看,不存在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因此国际产业转移一般是朝向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在一国之内,劳动力具有较好的区域间流动性,因此劳动力的跨区流动可以代替一部分产业区域转移。劳动力流动带动了资本流动,一般而言,资本的流动性更高,而且往往是“资本追逐劳动”,从而实现资本的跨区流动。
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具有双重作用力。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等(2009)对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提出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其中6大一级指标涵盖成本因素、市场潜力因素、投资政策环境、产业配套能力、技术研发水平、经济效益因素等方面。关于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因素,张婷婷、高新才(2009)认为主要有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配套能力、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等。徐艳飞、和瑞芳、丁文君(2010)提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计算须综合考虑地区自然资源丰度和社会经济资源丰度。自然资源分为三大类,即能源储存量、黑色金属储存量、有色(非)金属储存量;社会经济资源用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源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市化水平、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非消费性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当地专利申请数量、私营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外商投资数量等指标来衡量。
下一篇:关于经费预算管理与使用效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