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调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为贯彻执行江夏区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责任状》以及省政府与财政部、环保部签订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协议》要求,江夏区人民政府出台了《江夏区农村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该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目标,以农村环保“四个两”示范工程(即“两清”、“两减”、“两治”、“两创”。“两清”为清洁种植和清水养殖;“两减”为化肥施用减量化和农药施用减量化;“两治”为村庄环境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两创”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和生态村创建)为主线,推动我区集中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有效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健全完善农村环保长效体制机制,创建梁子湖流域全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方案将实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列为八项工作目标之一,要求畜禽养殖场与居民集中区有合适的防护距离,有配套建设相应的废弃物贮存、运输、处理设施,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且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为此,江夏区畜牧部门调整工作思路,将畜牧业发展重点由追求规模养殖向追求生态养殖、提档升级转变,着力畜禽生态养殖,采取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沼气能源利用、有机肥生产、建设种养循环农业园(场)等方式,重点加强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的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探索试行养殖业污染总量减排,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并建设江夏区梁子湖流域示范区内村组入户式小型沼气工程。
  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江夏区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及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生猪)。近年来,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畜牧养殖大区的优势,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和企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逐步向生态化迈进,呈现出生产发展、效益增加、生态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区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场)92个,发展畜禽专业户2 000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41处,大型生物发酵床养殖小区32处,万头猪场千亩以上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场)3处。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1 900万只,肉蛋产量12.48万t,畜牧业产值20.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2.5%,增加值达到8.3亿元。
  2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坚持科学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为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平衡点,对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一是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将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沿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禁养区;将江夏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集中精力,专心发展生猪、肉鸡、肉鸭,限制发展草食家畜。三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家畜良种推广工程,引进美国、丹麦、瑞典冠军种猪以及印尼、印度高端种牛,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实现规模化前提下,注重标准化,2010年,怡山湾猪场、省农牧安山猪场、省畜科所猪场通过农业部全国首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证;巩固温氏活禽、贺站仔猪交易市场谋划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巩固现有屠宰能力,积极推动中粮150万头屠宰扩能生产项目,注重“新”、“深”,培育品牌。五是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从单纯的畜禽规模养殖,向花园式生态型循环农业园(场)扩展,成功建设怡山湾、金林、光辉三个万头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场)。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