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县生猪 “4450” 养殖模式再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桂芳 时间:2013-02-14
“4450”养殖模式是宣恩县畜牧兽医局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生猪养殖新模式。一户修建一栋带40m2生物发酵床的圈舍饲养4头能繁母猪,年出栏肥猪不少于50头,实行自繁自养。经过一年多的推广,“4450”养殖模式在宣恩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生产发展。2009年全县“4450”养殖户建成419户,出栏生猪28 390头。2010年全县“4450”养殖户达到868户,已出栏生猪68 955头,现存栏生猪35 445头。但在推广工作中也出现了推广难度大、生物发酵床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急需我们在工作中加以解决和落实。
  1主要成效
  1.1推动了宣恩县规模养殖发展
  近年来宣恩县把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作为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自“4450”养殖模式在全县大力推广以来,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农户青睐,养殖户增多,规模养殖比重也随之上升,许多散养户跟随技术的发展纷纷向规模养殖转型,大力推动了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发展。
  1.2提高了养殖综合效益
  “4450”养殖的推广带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其最大的成效是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4450”养殖在实施过程中既节省饲养成本、节省物力劳力,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坚持自繁自养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动物疫病防控,且养殖过程中投资少、风险相对较小,从而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养殖效益也随之提高。因规模养殖场的逐渐兴起,大大调动了我县养殖户的积极性,同时也壮大了规模养殖队伍。
  1.3提高了养殖科技含量
  “4450”养殖在宣恩县大力推广以来,县领导和畜牧兽医局领导特别注重对已建生物发酵床的管理,为使该技术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次组织专家深入农户亲临指导,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授课,召集养殖户参加技术培训,提高宣恩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养殖科技含量。
  1.4推进了环保养殖
  生物发酵床是“4450”养殖模式必不可少的一种配套体系,“4450”是利用生物发酵床的原理采用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法。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弥补了以往散养模式的缺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推广难度大
  2010年上半年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粮价大幅度上涨和生猪价格持续5个月低迷,养猪出现亏损,下半年生猪价格回升,养殖有利润,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大,养猪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农民投资规模养猪的热情受到影响。2010年只推广868户,仅完成计划数的79%。
  2.2管理不到位
  少数养殖户对生猪的饲养管理和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要求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主要的问题是垫料的管理不到位,或因养猪密度太大,或因饮水压力大造成垫料湿度无法调控,垫料使用期达不到预期时间。发酵床的管理是关键,需要细心的管理与维护,如果不注意细节,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经济效益不明显
  宣恩县2010年计划发展“4450”养猪户1 100户,平均每户出栏80头,每头获利润250元,预计利润达2 200万元,受生猪价格的下滑及管理水平不到位影响,现实际发展868户、出栏68 955头,仅获利润1 379.1万元,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不明显,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4产业化不到位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我县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增加值少,加之管理经验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对养殖户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骨干。专业合作社少,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县的专合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信息沟通、生产协调、价格调控、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好,没有起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
  3对策及建议
  3.1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推广工作力度
  当前,国家将三农问题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养猪是当前我县农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国家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给予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选择适合宣恩实际的“4450”养猪模式来发展生猪生产。生猪价格不稳是当前影响农民养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2010年上半年,因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对养殖行业失去了信心,很多农户有“弃养母猪”的趋势,这将直接导致母猪存栏量相对减少。因此,应从源头上控制这一现象的发生,加大规模养殖的推广力度,来维护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