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湖南醴陵的陶瓷从东汉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醴陵釉下五彩陶瓷被誉为中华艺术的瑰宝。湖南醴陵陶瓷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已经形成,但尚处于集群发展的早期阶段。鉴于此,在分析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
作为瓷城的湖南醴陵,在其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其聚集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突出的表现为陶瓷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不强、集群内企业间恶性竞争、地方政府的作用较弱及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实现陶瓷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也使集群内企业难以成长。因此,对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对于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湖南醴陵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湖南省在2003年把醴陵陶瓷产业确定为省十大标志性产业,2006年湖南省又把其列为省50个支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如下。
(一)产业规模方面
醴陵的日用瓷产量占湖南省的95%以上,占全国陶瓷总产量的15%左右,位列全国第三位。醴陵共有陶瓷企业47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占36.6%;规模以下企业359家,占64.4%。实现工业总产出72亿元,占醴陵全部工业总产出的37.8%,占株洲市工业总产出的9%,约占湖南工业总产出的1%,对醴陵GDP贡献率达22.5%,带动GDP增长2.7个百分点。年末总资产32.1亿元,其中,规模陶瓷企业23.7亿元,总负债22.7亿元。全部陶瓷企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其中,规模陶瓷企业4.7万人。2006年全年共生产日用陶瓷18.3亿件,其中,出口8.35亿件;生产工业陶瓷24万吨。
(二)地理分布方面
醴陵陶瓷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区、城郊和106国道东南乡沿线的浦口、王仙、黄沙、东堡、孙家湾、嘉树、泗汾等乡镇,分布范围大约为4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国光瓷业、群力瓷厂为代表的城北工艺美术瓷产区,以华联瓷业为代表的嘉树、孙家湾炻瓷产区,以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浦口华鑫公司为代表的浦口、阳东、大林电瓷产区,以泰鑫瓷业为代表的城南工程陶瓷产区和沈潭、东富工业陶瓷产区等几个特色陶瓷工业产业带。
(三)产品种类方面
按产品制作工艺,醴陵陶瓷产品可分为高温瓷、中温瓷;按产品结构,醴陵陶瓷可分为日用瓷、建筑陶瓷、工艺瓷、特种瓷、电瓷等;按新产品看,醴陵陶瓷有轻质陶瓷填料、550千伏六氟化硫瓷套、真空陶瓷管、抗菌陶瓷、骨玉瓷、康玉瓷、象牙瓷和炻瓷等一批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产品。
(四)企业性质方面
在醴陵登记注册的陶瓷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多种类型。
二、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调查,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中主要存在八方面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过短,专业化分工不够完善
从经营范围来看,按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企业占集群内企业的大部分,本次问卷调查中的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为821.7万元,且全部企业都是采取“一条龙”的生产方式,这说明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专业化程度很低。制泥、成型、烧制等专业化生产不够健全,包装设计、印制等相关产业也不配套。
(二)品牌建设落后,企业、城市文化挖掘不深
集群内大部分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对品牌宣传、推广投入小,对知名产品缺乏专利保护。调查中仅4家拥有湖南省著名商标。醴陵陶瓷文化历史长,底蕴深,但是,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它对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精神动力支持、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的作用还不明显,醴陵瓷城的美称不为外人知晓。
(三)能源成本较高,天然气使用不够普遍
管道天然气本来是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但天然气使用并不普及。目前,醴陵市完成“油改气”窑炉改造的企业仅200家,正式使用天然气的企业仅74家,两者占集群内企业的比例仅分别为41.75%和15.45%。使得集群内企业能源成本普遍较高,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双重压力下,集群内企业生存更加困难。
(四)管理水平低下,龙头企业偏少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大部分还是家族式管理,管理人员多为亲属、亲戚、朋友,素质普遍不高,没有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整体管理水平低下。从企业规模来看,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有479家企业,规模以上的企业120家,所占的比例仅为1/4,中小企业是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主要组成部分,集群内龙头企业偏少。
(五)营销能力较弱,自主品牌打造困难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规模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只能追求短期效益、习惯于跟风生产,市场上什么畅销就模仿生产什么,频繁转产,生产随意性很大,也不愿意投入资金去开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始终没有形成自身特色。再加上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并没有对打造自主品牌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投入也少,这就导致醴陵陶瓷产业集群自主品牌打造困难。
(六)恶性竞争严重,行业协会机制缺乏
由于陶瓷企业投资门槛低,开办容易,只要从事过陶瓷营销、管理,拥有一定资金、技术或客户订单的人员纷纷独立建厂生产,使集群内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新成立的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不断的挖技术、挖人才,并通过价格大战争夺市场,形成了集群内无序竞争的局面,行业协会却没有相关机制避免这种无序竞争。
(七)政策引导乏力,缺乏长远规划落实机制
合理的政策引导将有效地促进一个集群的发展。醴陵陶瓷产业虽已制定出长期整体规划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由于没有对规划进行细化,也缺乏执行监督机制,这就使本来能有效促进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长期规划成为了空头条文,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八)陶瓷人才流失,人才培养机制落后
外地陶瓷产业迅速发展,受高工资、优待遇的引诱,许多陶瓷专业技术人员陆续外流到潮州、佛山、北海等地,致使一些企业用工困难,一些有技术特长、有制作经验的美术师级别人才后继无人,某些工艺精湛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再加上醴陵又很少从外面引进陶瓷专业人才,这就导致醴陵陶瓷方面的人才匮乏。醴陵现有两所职业学校,但学校把重点集中在高中阶段基础课程教育,没有真正地进行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