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探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湛匀 李菲 时间:2013-02-14
   (2)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按照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所确定的分类,笔者选择了其中11类制造业商品,用贸易竞争指数公式分别计算出1995年和2004年我国制造业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见表4)。
   
    通过比较我国1995年与2004年制造业主要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1995年我国有3类制造业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它们的序号和名称分别为:(1)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4)皮革制品,旅游制品,动物肠线制品;(7)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这说明我国是这3类产品的净输出国,这3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
    其次,2004年,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产品上升到6类,在1995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类产品,它们的序号和名称分别为:(5)木及木制品,编制材料制品;(9)机器设备及其零件;(10)运输设备。2004年贸易竞争指数最高的产品是(7)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高达0.588,而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两类产品为(5)纸制品和(11)电子通讯设备,光学仪器,精密仪器及其零件,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483和-0.368。
    再次,经过10年的发展,2004年和1995年相比,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的产品(即贸易竞争指数差值为正的产品)有10类,它们的号码和名称分别为:(1)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2)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3)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4)皮革制品,旅游制品,动物肠线制品;(5)木及木制品,编制材料制品;(6)纸制品;(7)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8)贱金属及其制品;(9)机器设备及其零件。(10)运输设备。这说明,上述10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提高,提高相对较多的两类为(9)机器设备及其零件和(10)运输设备,上升值分别为0.443和0.560。只有一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即(11)电子通讯设备,光学仪器,精密仪器,下降值为0.180。
    综合分析计算结果可知,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即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如(1)、(4)、(7)三类商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或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而附加值比较高的商品如(9)、(11)两类商品,主要集中于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出口竞争力较弱,因而国际竞争力也较弱。
    四、结论
    1.从绝对值的角度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由原材料出口大国和制成品进口大国发展成为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制造业的增加值来看,近10年内翻了三番,说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过去基本依靠进口和引进的机械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品已经能够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特别是联想、中兴和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甚至已在开拓欧美市场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此外,传统比较优势产品保持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仍然是我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较多比较利益的主要手段。
    2.从相对值的角度分析
    (1)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优势的重要表现。从我国出口产品的RCA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是纺织、服装,皮革等,这些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劳动密集型。正是依靠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使得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在国际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也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靠劳动的投入带动经济增长,资本和技术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低,这类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竞争优势,并不能说明我国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已经在世界上处于强势,只能说明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并未占据制高点。
    (2)我国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仍处于劣势,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但是,这些行业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收益状态,代表了国际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得以增强的重要方面。如今,我国制造业已逐渐形成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出口的趋势。
    五、相关对策
    综上,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尽管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整体水平并不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仍没有达到与国际制造业强国相抗衡的水平,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产业的调整优化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还尚未显示出其应有的效果,整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对此,笔者提出几点相关对策:
    1.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具体思路分为两点: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生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时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同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国生产成本更低,因而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差异性产品。这时的比较优势体现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我国生产的产品更具特色,因而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
    2.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加强优势产业的技术含量。具体思路在于积极与跨国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利用本土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更大的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国企业在学习中提高,在总结中创新,努力研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支持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对工业持续增长的带动效应。
    3.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建立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取决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要求集中有限资源尤其是短缺的技术和资本资源,加快发展那些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点行业,这样才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和结构竞争力。
    注释:
    ① 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ACILLAN PRESS LTD.LONDON,1990 ② 陈卫平,朱述斌:《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2002。
    ③ 张连如:《国民经济素质评价与分析》,商务印书出版,2005,第43页。
    ④ 本文关于“制造业增加值”的计算是按照生产法计算的。
    ⑤ 数据是通过表1计算得出的。
    ⑥ SITC5类指化学制品及相关产品,SITC6类指按原料划分的制成品,SITC7类指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8类指杂项制品。
    ⑦ 差值是指2004年贸易竞争指数减去1995年贸易竞争指数。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