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国零售业在中国的采购
【摘 要】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零售企业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以供应链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年代,并出现了逆向一体化的趋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源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并试图在控制消费终端的基础上引导供应商生产。传统的供销双方的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分立、对抗转为合作的双赢博弈。供应链的合作和行业计划为减少双重加价、增加整体利润提供了可行的方案。采购作为供应链的最初坏节,是零售商和生产商双方关系的开始,也是双方利益最直接体现和最多争议的地方。尤其是当这些垄断零售寡头的采购范围超越了国界,成为其国际/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无论是对零售商和制造商本身,还是对世界经济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外国零售业; 采购
一、国外零售业全球采购现状及采购特点
目前,在世界经济出现总体低迷的态势下,全球采购市场却每年以7%至8&的速度增长。其中,世界500强中的跨国零售集团每年的全球采购总额已超过2万亿美元,而且还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全球采购的采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球采购正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跨国零售的采购与制造业的情况不同,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是为了加工、生产而采购,而是为了销售而采购,产品的边际利润通常很小,所以采购意味着“底线”思维,争取最底的进价和最高的销售利润。
(二)种类繁多。对所有这些商品来说,定单、价格、数量、供应商的情况和销售信息都应该被有效监控和管理。
(三)根据供应商的供应来采购。零售企业销售的产品绝大部分是标准产品,而非工业企业那样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定制品。这意味着零售商可以容易而且迅速地更换供应商,与供应商的关系谈不上稳定、密切。
(四)迅速反馈。零售商通常是即买即卖,从销售结果中及时预测需求情况并迅速做出采购决策,向供应商反馈。
二、外国零售业在中国国内的采购现状
截止2009年底,全球零售业50强己有40强进入中国市场,共有295家外资零售企业,开设4800家分店,其中真正经商务部批准的只有70多家,有近80%是违规操作的。知名的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和欧尚、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零售业巨头,已经逐步完成它们在中国零售市场各一级城市、中心商圈的高端布局,而且全都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在看重中国这块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同时,这些跨国零售企业还看到了中国制造的“物廉价美”。“世界需要中国”不仅在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同时在于中国的生产能力。以沃尔玛为例,早在1996年沃尔玛便在深圳开设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而直到2000年,这5年期间它只在中国开设了8家分店,其中5家集中在深圳。与其缓慢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断地加大采购中国商品,并输出到它全球的连锁店里。目前,沃尔玛全球的销售额正在以每年2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而在中国的采购也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中国商品正通过沃尔玛源源不断的进入国际市场,“如果将沃尔玛看成一个国家的话,它可以算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其实,不只是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百安居、史泰博等零售商巨头,通用电气、福特汽车、西门子、联合利华等制造业跨国公司,都在华建立了国际采购部或采购中心,将中国纳入其全球供应链和采购网络,中国正逐渐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制造业中心。然而,从数量上看,世界五百强中零售集团一年全球采购二万亿美元,在中国采购只占百分之三,其中的差距和发展的空间都很大。
三、采购中国的因素分析
(一)宏观环境这里指的是一般经济环境以及影响未来供需平衡的因素。
1.巨大的内需市场;2.强大的制造能力,产品国际市场占有潜力大;2002年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或者是“世界生产中心”的评论多了起来,做出这种评论可能有不同的背景和指向,但其所依据的事实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3.廉价、大量的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在中国进行生产的好处是劳工成本低,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墨西哥的六分之一。4.相关政策法规;中国对外资零售企业的规划政策正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就开始在有限的一些项目上对外资开放市场,但大都是专门针对制造业和建筑业。1992年,中国颁布《关于零售业使用外资问题的官方书面回答》标志着中国零售市场的开始开放。在1999年,中国入世基本已成定局,零售规划政策和相关贸易限制开始了进一步的放宽(根据1997年颁布的《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的管理试行办法》),从此为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加速扩张埋下种子。随后,2001年末中国入世又进一步放宽限制,直到2007年末全面开放零售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对外资零售企业态度的显著转变。目前中国政府正在抓紧制订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扶持国内零售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其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仍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