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红旗 时间:2013-02-14

     摘要:在分析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部修订实施的2008-2015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具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早日构建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我国优势农产品快速、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制约因素;发展目标;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撑国民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针对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制约因素
    1.1设施薄弱,优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增地减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多年超负载运转,损毁严重,减灾抗灾能力较差。目前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虽然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投资比重和总量仍然比较低,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比较低,畜禽圈舍建设落后,重大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粪便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产品交易、仓贮、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滞后,阻碍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农产品产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0-2007年,我国国内大豆产量由1 530万t下降到1 273万t,大豆进口量由1 042万t上升到3 082万t,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由48.1%提高到78.7%。2007年我国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23.6万t,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低于国际安全警界线。
    2008年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16万t,进口大豆3744万t、油菜籽130万t,2009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在1 300万t左右。棉花消费需求受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棉花进口量18万t,2006年快速上升到364万t。2007-2008年棉花进口量分别为246万t和211万t。硬质面包小麦、软质饼干小麦等仍需大量进口。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增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9年增长,但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常态[1]。
    1.2科技含量低,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十五”末的48%,2009年增至51%,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偏低,总量偏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运行体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有待进一步改善。地区之间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较高,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较低。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繁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品使用数量急剧增长,化肥、农药、兽药的残留和激素、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的毒害作用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品质和质量安全。受工业“三废”的影响,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遭受水、土、气等方面侵袭和污染,造成有害成分超标,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风波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监管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大转变,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确保食用安全的重任[3]。
    1.3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产加销有待改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扭转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紧缺的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仅用于自己消费,更主要用于市场交换,尤其加入WTO以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千家万户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社会分工不明确,难以实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分别是35%和13%,处于较低水平。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比较脆弱。近年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亟待科学引导和大力扶持。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多年来仍然以原料或者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优势农产品产后转化增值优势发挥不充分。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的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在占有相对优势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已呈现减弱势头[4]。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薄弱,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消费等环节损耗比例偏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均衡供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