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现代花卉产业 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以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为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士国 时间:2013-02-14

  论文关键词:“云花”现状;四大问题;主要对策
  论文摘要:近10年来,中国花卉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物流成本高、品种更新慢等不可忽视的问题,面临着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与稳定发展、物流成本高与扩大外销渠道等诸多矛盾。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在系统研究云南花卉产业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花卉合作社、鼓励合作社与大企业联合、加强新品种研发等对策,以期加速参与国际经贸大循环,做强做大花卉产业。

    近10年来,中国花卉产业异军突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2006年花卉栽培面积72.2万公顷,其中设施栽培面积4.9万公顷(含遮荫棚);花卉企业56,383户,花农141.7万户。形成了以云南、辽宁、山东为主的切花主产区,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主的盆花主产区。2006年花卉销售额556.2亿,比上年增长了10S%,花卉市场发展到2,579户。在国内花卉消费不断增大的同时,一些大型花卉生产企业瞄准国际市场扩大出口。2007年全国花卉产业出口近1.3亿美元,同比增长2S.S4%o形成了以广东、福建、海南为主的观叶植物出口基地;以云南、辽宁为主的切花出口基地;以浙江为主的切叶切枝出日基地。但是,在快速发展中,中国花卉产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物流成本高、品种更新慢、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面临着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与稳定发展、物流成本高与扩大外销渠道、新品种保护与发展高档花卉等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缓解各种矛盾对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劳动者素质和组织程度低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祁春节,2006)。有的认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虽有效地刺激了政府科研部门申请新品种保护的积极性,但对私人部门投资育种研究的影响不大,这与中国当前的科技体制相关(黄颜等,2005)。在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方面,黄祖辉(2006)构筑了物流链的二维空间理论模型,认为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形成,主要受到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两个变量的影响。在发展对策方面,熊启泉等(2004)探讨了将我国花卉产业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措施。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云花”产业的现状、特点及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强做大花卉产业的对策。
    一、“云花”产业的现状及特点
    (一)生产发展快,市场占有率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花卉产业高速发展,2007年与2000)年相比,花卉种植面积从6.2万亩增加到34.5万亩,其中切花从3万亩增加到10.9万亩,年均分别增长80%和52%。切花产量从13亿支增加到幻亿支,年均增长54.9%,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花卉产值这80亿元,出口额突破1,610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29E和3:3倍。形成了斗南花卉批发市场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两大产地型交易市场,其中‘斗南花卉”已成为我国花卉类第一个驰名商标。“云花”(切花)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达709’0以上,还行销香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及法国、美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
    (二)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富民面广
    “云花”以分散的花农生产为主,企业生产为辅,花农生产的切花占云南切花总产量的709,以一上。2007年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的农户已达10.2万多户,比2000年增加了13.5倍,花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0余个。花卉企业发展到1,039户,出现了英茂花卉、杨月菊、明珠花卉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北京莱太花卉市场拍卖部被迫关闭、广州花卉交易(拍卖)中心停业整顿的背景下,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在国内首次成功运作了拍卖交易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对手交易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分散花农的大规模生产提高了全新的交易平台。
    (三)合理发挥区位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云南花卉与其他省份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利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的多样性,按循环经济的原理,因地制宜地生产低成本、高效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各类花卉产品。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云南花卉已初步形成了以昆明、玉溪、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切花主产区;以西双版纳、思茅、红河为主的滇南热带切花切叶主产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盆花产区;以迪庆、丽江为主的滇西北球根类种球繁育基地。一些花卉企业在栽培上注重施用农家肥,保证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杨月菊有限公司拥有90多亩的玫瑰和绣球花生产设施,每年使用农家肥1, 000多立方,年产玫瑰700万支,绣球花30多万支,产值近400万元。其产品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受到好评,商品出口率这80%以上。使用农家肥既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又生产出花苞大、开花期长的优良产品。
    二、“云花”对外出口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田大产咬问题
    (一)分散的小生产与统‘的大市场难以对接
    花卉作为鲜活观赏商品,与粮食、蔬菜等必须农产品相比,有着更大的生产和流通风险。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很难掌握准确的信息。如日本花卉市场在春分、母亲节、玉兰盆节、秋分、圣诞节、元旦等之前需求量大。但分散的小生产由于对各国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在品种选择、生产布局上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常常形成供给高潮与需求高峰期的错位。加之花卉消费的特殊性,其价格在需求高峰、一般、停滞等不同时期,相差达7,8倍,比粮食等作物更易形成“花贱伤农”的局面。
    (二)物流设施落后、运输成本高
    大多数花农对收获后的切花基本不进行分级、加工、包装等产后处理,以200支或300支为一捆打包后,用手扶拖拉机、小马车、摩托车、自行车送到市场,这样既保证不了商品的质量,又容易在运输中压坏产品,一般物流损耗都在30%以上。一些大型花卉企业用自己公司的卡车运送产品,但是由于役有专业化的冷藏车辆,鲜活花卉产品在长途运输中损失较大。在出口方面,从昆明到日本没有直达货机,出口切花与行李混放到客机的行李舱里,经北京或香港、曼谷等地发往日本。空运时间既长,又满足不了鲜花在运输中所需要的恒温条件,还易受到其他物品的污染。运价也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昆明到大阪飞行4.5小时,运价为2.9美元/公斤。而从印度孟买到大阪飞行10小时,运价仅为2美元/公斤;从哥伦比亚到大阪飞行24小时,运价也不过3.25美元/公斤。
   目前,云南鲜切花809’0销往省外,10%出口到国外,全年外运量约7万吨。“云花”销往国外本应获得比国内市场更高的利润,但由于物流成本高,许多花卉生产出口企业常常出的越多亏损越大,血本无归。
    (三)对新品种的保护认识不足,难以提升产业总体水平
    据日本《花卉园艺新闻》(2006年5月2S日)报道,母亲节前的5月10日在康乃馨育种公司、批发市场的协助下,农水省品种保护对策官在东京大田市场花卉部,对用违法繁殖苗生产的中国产康乃馨进行了检查。确认违法嫌疑的品种有荷兰HILVERDA公司育成的Cherry Tessino,LP Barbara,DP.Barbara等。该报道称进入日本的80%的中国产康乃馨都是未经许可生产的。这对中国花卉,特别是“云花”蒯顶利出口无疑带来了负面影响。
    云南与哥伦比亚、肯尼亚、马来西亚高原被誉为世界最适宜花卉生产的四大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四大区域作为国际花卉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区域,正积极抓住机遇,参与国际大分工。一些次适宜生产地区如印度、越南等国也在迅速崛起,“云花”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竞争,中国(主要是云南)出口日本的康乃馨、百合、玫瑰,占其进口的第二和第八位。增强国际竞争力,除价格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保护育种者权利,开拓适销对路的产品。
    重视新品种的保护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能吸引国外新品种尽快进入中国,提升花卉产业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样,既能减少国外“高、新、奇”花卉产品对我国花卉产业的冲击,又能发挥中国劳动力便宜的优势,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扩大出口。二是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提升中国花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国进入世界花卉生产强国的行列。中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但是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民间资本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不仅使中国花卉产业长期处于低水平生产大国的地位,而且面临着大量植物遗传资源流失的危险。近几年,随着花卉产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外的植物学家、育种家纷纷到云南、四川等地考察,这对我国植物遗传资源的流失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四)花卉产品质量不稳定,出口渠道混乱
    质量不稳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花卉生产企业和分散的小规模花农之间生产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二是在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花卉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切花主产地昆明,每年的2,3月份康乃馨、玫瑰等产品易受到低温危害,出现褐斑叶;夏季受高温影响,常出现茎秆变细、花头变小的现象。
    加之,在出口方面,各花卉生产企业或商社各自为政,通过一家或数家外国公司以委托拍卖、买断销售或部分委托拍卖,部分买断销售的方式出口其产品。一些企业在市场上盲目收购产品,没有认真经过筛选、分级、加工、包装等程序,竞相大量出口。使中国花卉产品在日本等市场成为价廉物差的代表。即使像云南英茂花卉、杨月菊等一批能生产高档花卉的优良企业,其产品由于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在日本也难以买到理想的价格。如春分节前是日本花卉消费的高峰期,2007年1-3月中国(主要是云南)出口康乃馨683.6吨,比哥伦比亚的出口多36.6吨,销售额35.5万美元,仅是哥伦比亚的一半(表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