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面临产业被动升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肖玮 蓝朝辉 时间:2013-02-14

  
  谋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正是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企业机遇,让中国的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大幅缩小。”白明认为,“以往国际制造巨头都是自己的产业链条,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打破。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把过去的产业链条打断了,全球企业又回到同一个起跑线,机会平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更容易抓住机遇,将高价值、高科技含量的行业引入中国,借机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一份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报告显示,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曲线。曲线的两头,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和制造。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制造业在中国是竞争最充分的行业。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创造新的利润点,就必须关注整个价值链。
  一位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加工贸易企业中,OEM(贴牌加工)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不少制造企业都已经到了ODM(原始设计生产),其中不乏一些超前转型进入到了OBM(自有品牌生产)范畴。
  按照业内的说法,从OEM到0BM的转型过程中将是3倍利润的转变。“OEM的话,你就是在1元钱里面来赚钱,ODM的话,就是在2元钱里面赚钱,OBM就是在3元钱里面赚钱,这个利润的空间,也完全是不同的一个变化。”上述人士称。
  董扬同样对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提升感到骄傲。自去年以来,中汽协已经由先前的会员单位升格为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理事单位,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高的地位。“汽车工业是国际化最高的行业之一。我国汽车行业目前已经实现高度国际化,全球领先的跨国汽车公司都在中国投资设厂中国的汽车产品也出口到上百个国家。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对此,赵英则认为,跨国制造业将生产加速向中国的转移。这些企业会长期在中国扎根,而且发展。通过竞争。会全面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中国制造的优势还会长期保持。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也指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不断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够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而保持和增进国家的贸易利益与综合竞争实力;因此,产业升级对于中国这样长期从事廉价代工的出口大国来说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产业被迫升级缺乏战略高度
  
  然而,对于中国“世界制造强国”的说法,众多专家学者的反应是冷静和理智。“只能说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从出口产品的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来看,中国还远称不上‘制造强国’。”业内专家称。
  现在中国制造业的状况是,产业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中国由于施行新的《劳动法》,大幅抬高了劳动力成本,失去廉价劳动力这一优势,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另外,国际上对中国低成本产品的抗议也是迫使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比如,要求中国制造企业减少碳排放等。而被迫的产业升级缺乏主动性和战略高度。
  事实上,在很多产品的国际分工中,中国仍处于加工生产环节,利润空间有限。据经济学家统计,在全球生产链中,一件产品的分工大致是,研发占40%,采购占5%,制造占10%,营销占30%,分销占5%。服务占10%。
  白明表示,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有很多。首先,由于新《劳动法》出台,中国的人力成本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如果靠廉价的代工已经很难获利。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劳动力素质提高,原本没有能力承接制造合同,现在可以承接了。再加上中国有规模效应、有强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这种诱惑让国际巨头难以抗拒。
  有关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制造”成本低廉度排名已从全球第4位降至第6位。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海燕告诉记者,在国内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人才和管理是必须面对的两大问题。目前,我国高端人才不足,国际相关法规了解不多,技能培训与提高的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等。而制约企业产业升级的另一大问题就是管理水平。以往,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时,公司对管理不太重视,也不注重品牌建设,而如果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时,管理混乱对企业来说有时是致命的打击。
  董海燕建议,在推动产业升级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以及做好引导工作。包括要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还要大力引进海外高级专才,在税收、生活条件和家庭人员的就业、就学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当然,在国外企业将生产向中国转移后,更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