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战略背景中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趋向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提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强化合肥、芜湖、安庆区域中心城市地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当前,新型城市化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合作,力图在城市之间建立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那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关系也是互动的互补的,协作的协同的,同时,皖江城市带东向对接、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西向扩容、辐射。
皖江城市带要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提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强化合肥、芜湖、安庆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提升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行政、商务、金融、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滨湖新区,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加快合(肥)巢(湖)、合(肥)六(安)一体化进程,建设合肥—淮南城际快速通道,推进合(肥)淮(南)同城化。强化芜湖沿江中心城市地位,实施城市东扩南进,加快芜(湖)马(鞍山)同城化进程,促进与江北联动发展,密切与南京都市圈的合作,建设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大城市。加快安庆中心城区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向东融合,向西开放,推进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积极稳妥关闭资源枯竭矿山,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推进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强市、县城区一体化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推进马鞍山与南京、芜湖双向融合,建设新型滨江工业和山水园林城市;加快铜陵城市扩张,促进与池州合作发展,建设皖中南中心城市。加强池州、巢湖、滁州、宣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引导产业、人口有序集聚,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按照《规划》,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区域经济体,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和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统计显示,2010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GDP达到6987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7.6%,平均增长12.6%,年人均GDP已达到2.4万元人民币。总量排前五位的城市为:上海16872.42亿元、苏州9168.91亿元、杭州5945.82亿元、无锡5758亿元和宁波5125.82亿元。2010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经济总量逼近7万亿元,GDP平均增速达到12.6%,高于上年1.6个百分点,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城市群。
当前中国的城市群与世界城市群相比,落差还很大。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相比,“大城市不凸起,中小城市上不来,城市群就没有竞争力。”今后世界的竞争就是城市群的竞争,中国的城市群决定中国发展的未来。今后的国力发展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群域的竞争。“城市群是打破行政区划疆界的最有效的方式”,发展世界级城市群将是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客观上需要建设国家进入世界的枢纽和世界进入中国的门户,需要以国际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经济的体量越来越强大,必须要有两三个城市群担当门户和枢纽,这客观上落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身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沪宁城际铁路的开通及沪杭高铁建设已进入铺轨阶段,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将有望跻身继纽约、东京后的全球第三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担当着伟大、艰巨的国家使命。
“宁合都市圈”是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路径。城市化是板块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区域板块往往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在区域内部形成了开放的、互动的、网络状的都市连绵区格局,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系密切,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区域板块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板块整体的竞争力。长三角城市群在扩容、转型、提升的过程中,正在形成开放的、互动的、网络状的都市网络。长三角规划对这个都市网络有所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使之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南京都市圈也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南京都市圈以南京为龙头,包含了周边100公里左右的区域,地跨苏皖两省,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有: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州市、芜湖市六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下辖的盱眙县、金湖县,巢湖市下辖的居巢区、和县、含山县。安徽马芜滁巢四市第一批纳入南京都市圈,2010年,合肥与马鞍山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联盟。南京都市圈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区域文化交流互动的必然结果。
从南京都市圈——宁合都市圈,这将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走向。随着长三角规划和皖江城市带规划的出台,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皖江城市带的东向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西向扩容,南京——合肥都市圈(宁合都市圈)应运而生。“宁合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区域,南北跨江呈块状分布,东西跨越苏皖两省,以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为双核心,包括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六安、巢湖、滁州、淮安、扬州、镇江等12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和43个县所辖787个县城镇及建制镇,总面积11.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20万。宁合都市圈实际上是由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两圈一带”融为一体而组成,该区域内地理相接、文化相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
“宁合都市圈”将发展成为长三角的副城市群。从现在看,宁合都市圈的首位主导城市和部分成员城市,已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未来看,宁合都市圈的所有大中小城市虽因各自规模不同而分别处于不同层次,但都属于长三角范畴,全面融入长三角是宁合都市圈发展不可抗拒的根本趋势,这决定了宁合都市圈不是完全独立的、游离于长三角之外的城市化区域或城市集合体,而是长三角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大系统的若干子系统之一。加快宁合都市圈发展,拓展南京、合肥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长三角西部区域的经济强度和梯度转移的承接能力,是发挥长三角对中西部地区辐射功能的必由之路。皖江城市带要把握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把握泛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安庆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对接、整体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崛起、“宁合都市圈”的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转型,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中将是一个互补的协同的共赢的过程。“宁合都市圈”的构建将成为皖江城市带整体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路径、战略平台。皖江城市带将逐步并最终整体融入长三角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群。
总之,在国家区域经济战略背景中,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趋向:一是将奋力打造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二是将全力构建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三是将努力整体对接并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优势互补,战略合作,实现皖江城市带的崛起,推进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建春.皖江城市带吸引大批央企落户.[OL].www.hexun.com,2010.11.7
2.李荣,刘巍巍,黄深钢.长三角产业升级:“块状”向“网状”转型[OL].http://www.sina.com.cn,2010.06.29
3.朱选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国家经济战略新布局.[J].理论建设,2010(6)
4.金沙.长三角资本投向皖江城市带.[N].合肥晚报.2010.1.30
5.杨开忠.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0
6.郭奔胜,陈刚.长三角16市经济总量逼近7万亿元.[OL].www.news.cn.2011.02.14
7.黄深钢,李荣,刘巍巍.长三角规划落地意味中国经济五分之一定位.[OL].http://www.sina.com.cn.2010.06.05
8.姚士谋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低碳经济战略下环境服务市场的思考
下一篇:埃塞多个经济战略领域亟需中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