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中日品牌历史看民族品牌生成及其特征
[摘要]:我国当下流行的品牌理论都来源于西方,其论建构和话语形式都完全是西方化的。这一理论往往强调了品牌的共通性而忽视了品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造成品牌实践的误区。品牌生成首先是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只是到了工业化大生产以后,以注册商标为标志推动了品牌的规范化。本文从中日品牌历史的形成,阐述了民族品牌的生成方式及其特征。
[关键词]:品牌历史 中华老字号 民族品牌 品牌特征
一、从中日品牌产生看与西方品牌概念的差异
品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地域、时间的概念,其构成要素是多元而复杂的。就宏观而言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品牌的内容和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就微观而言,品类、企业和消费需求差异,对品牌的构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品牌概念内涵演进的轨迹取决于文化环境、地域环境和市场环境。现今的品牌理论发源于西方,这一理论建构和话语形式都完全是西方化的。我国业界在引进西方品牌理论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我国品牌生成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将西方品牌理论到中国企业来生搬硬套,导致了许多的失误。虽然不同国家的品牌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更有民族的个性一面。现有的品牌理论往往只强调了品牌的共通性而忽视了其内在的差异性。
任何一个品牌的生成与发展首先是民族和历史的,对任何一个时期的品牌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具体的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以日本最早的着名百年老店三越百货为例,三越百货从1611年开始创办,迄今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商店,也是日本最知名的百货店品牌。日本着名的品牌专家八卷俊雄教授认为,三越是日本最早的系统化的、商业化的自觉的品牌建构活动,比西方的品牌建构活动要早得多,从品牌的核心价值的确立到品牌的传播和视觉识别系统都非常完备。因此,植根于东方文化和商业土壤之中的中、日等亚洲国家的品牌建构方式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三越百货和其他日本的百货店一样,最早的业态都是“前厂后店”形式的“劝工场”,这一业态主要来自于中国。在江户时代,这种业态主要集中在“吴服店”、“汉方药铺”、餐饮店和手工作坊等行业。到了20世纪初的明治后期,随着西方文化进入日本,三越、白木屋、松岛屋等传统业态的品牌百货店受到了很大冲击与挑战。“劝工场”开始向现代百货店业态转变。日本学者宫野力哉在《百货店“文化志”》中指出:欧美的百货店业态是三越所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三越品牌的宣言。三越品牌的内涵自然也由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品牌理念,实现了向现代文化为基础的品牌理念的跨越。三越、白木屋等企业在具体表现形态上,首先把业态名称由过去的“吴服店”改为“百货店”。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东京都各大报纸刊发新闻,报道三越吴服店改为欧美的“百货店”(Department Store)的形态。这也是日语汉字中最早“百货店”名称的语源。
三越百货的品牌内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是有具体的品牌文化内涵和现代的营销业态作支撑的。它率先采用了欧美百货店的陈列贩卖形式。日本的陈列贩卖最初是由外国人在京都引入的。明治二十年(1887年)高岛屋京都店开始采用陈列贩卖形式。三越百货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在大阪店开始实施陈列贩卖的。其次,三越百货在引进西方百货业态作为改造品牌内涵的同时,还把引进西方文化也作为其新的品牌内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以百货店为依托经常举办美术展览。三越和高岛屋等知名品牌公司都专门设置了“美术部”,专事各种展览事宜。在日本早期美术馆还比较少的情况下,三越、高岛屋这些知名品牌百货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行了美术馆的职能。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对三越品牌的新内涵的一个重新认识的开始。再次,最重要的是三越经营的商品由传统的商品转向了现代的商品,不仅有传统的手工产品,也有西方引进的工业产品。可见,品牌的转型与重构为三越品牌改造注入了全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