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过渡视野下的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俊浩 时间:2013-02-14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在本质上是区域间交易效率、制度、资源、产业、环境和社会在发展中不断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有机整合。实现协调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交易效率从低向高的过渡,经济结构从二元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过渡,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发展战略由单一发展战略向有机发展战略过渡。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制度、资本与政府推动等关系。
  关键词:五重过渡;区域协调;交易效率;制度;市场
  实现协调区域发展是广东多年来的夙愿,也是广东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广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不够明显,区域差距仍在扩大:以2007年人均财政收入计算,深圳的人均水平相当于河源市的63倍。自2000年~2006年,广东东西两翼与珠三角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由3倍扩大到4倍,51个山区县(市、区)与珠三角的差距仍然保持5倍。在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协调问题也很突出。拙见以为,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哪一项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放在过渡经济学的视野中去探索。
  一、 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1. 主要概念的界定。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由来已久,概念上也不一致,为此本文首先界定几个概念。
  (1)五重过渡的内容。陈宗胜(1995)提出了双重过渡理论,他认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大背景就是正处于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是双重的,即发展格局和体制模式的同时转轨。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正在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跃进;从体制模式看,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或双重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我们赞同双重过渡理论,并在四重过渡理论探讨区域协调发展(孙宝强,2008)的基础上提出五重过渡理论来探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所谓的五重过渡,就是交易效率从低向高过渡,经济结构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发展战略由单一发展战略向有机发展战略过渡。
  (2)产业升级的分类。根据国际经验,产业的升级、转型有三种类型:一是制度变迁诱导的产业升级;二是技术创新演进的产业升级;三是成本推动的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是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成本推动的因素在媒体的报道下被放大了。此轮产业转移有着成本倒逼的特点,因此当前的产业转移不仅仅是要搬迁工厂,还要谋求产业链条的升级和产业梯度的形成。
  (3)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包括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环境优美是保障,社会发展是根本。区域协调发展既不是区域平衡发展,也不是区域非平衡发展,而是充分发挥各地制度、资源、区位、人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建立起区域发展互动机制,形成一定的主体功能区。
  (4)交易效率。内生交易费用是指个体自利决策的结果带来的资源耗费,它由人类行为引起,并且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于外生交易费用。从这一意义出发,假如一个人购买一单位商品时,他实际只得到k量商品,或者当他购买一元商品实际只得到k元价值时(其中k∈[0,1]),1-k部分可以称为交易成本,而k部分可以称为该笔交易的交易效率。
  2. 文献述评。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长期存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都有研究、有探索。从学术界来看,主要观点有:(1)在理论演化方面。改革开放之前,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平衡发展的思想支配着我国区域发展理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区域重点发展论,其中夏禹龙、冯之浚提出的梯度理论影响力最大;后来出现了T字型发展理论、?仔型理论等所谓的区域发展中性论。魏后凯(1995)提出,非均衡发展概念实质上是一种寻求把效率与平等目标统一于一体的“边增长、边协调”的思想,强调适度倾斜和协调发展相结合成为非均衡发展思想的核心。(2)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持。李具恒(2004)将梯度的内涵扩展至自然要素、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制度等多维层面,以梯度的多元化层面含义、梯度之间的互动关联及其梯度推移的多元化交叉互推机理整合了众多区域发展理论,尝试以广义梯度理论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颜鹏飞、阙伟成(2004)论述了区域协调增长极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兰肇华(2005)认为产业集群理论应该是指导我国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选择。(3)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1994年出版社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书,成为我国较早正式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一类观点将区域协调发展定义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类观点将区域协调发展定义为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4)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一种观点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强调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机制,还有一种观点强调市场、企业与政府三方面的机制。余甫功等(2004)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包括区域共增强机制、区域传递机制和区域利益协调机制。(5)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第一种观点认为要构建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普遍认同市场机制是协调区域发展的基础性机制。第二种观点认为要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实现,区域之间的自由贸易、要素的自由组合、合理流动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第三种观点认为要促进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因为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孙宝强(2008)提出了四重过渡理论,是一个较新颖的思路。
  从政府方面看,1995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完善四种机制,即健全市场机制,健全合作机制,健全互助机制,健全扶持机制。《纲要》还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不难看出,理论界和政府层面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肯定了市场制度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发挥市场、企业、政府作用的观点,强调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贸易发展。但没有突出交易效率、发展方式、发展战略、产业过渡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问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