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不协调,出现经济社会发展“长短腿”,最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且城乡居民收入比在逐年加大。为此,通过统筹城乡教育、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改革、推进新市镇建设这五条路径,可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路径

  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和谐,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指标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全国2009年是3.3∶1。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2∶1。这说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也反映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大。为此,统筹城乡教育、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改革、推进新市镇建设,这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这完全符合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第一民生+第一责任人+软硬件并重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要树立教育是“第一民生” 的共识。县域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城乡教育现代化建设,使各类教育充分、协调、科学发展,尽快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并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教育经费筹措之路,这就是:疏通政府投入主渠道,开辟城市配套新渠道,拓展民间投资多渠道。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要有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定位。党政主要领导到教育部门和学校调研,现场办公,现场协调有关事项;把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经费的落实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把教育投入作为最重要的公益性投入,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推行国库集中支持,全部落实了“一费制”,完善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对城乡中小学和幼儿教育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配师资,统一进行管理。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要以“软硬件并重”为标志。要做到:“一优”,即优化学校布局,实现学校发展的科学化和集约化。“二重”,即注重发展内涵,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再只是侧重于重升学率,而重全体学生学业成绩整体提高。“三强”,即强化人才支撑,切实构建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四提”,即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普惠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由“收费教育”向“免费教育”乃至“补费教育”的转变,不断扩大教育资助的覆盖面,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办成人民满意的镇江教育。
  二、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新农保+城保+地保+特保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需要体系、组织、制度和政策保障,实现保障待遇社会化发放,退休金、医疗费从“单位保障”变为“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企业为主向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和“城镇企业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变”的新格局,打破了城乡“二元化”格局和所有制结构及劳动者用工身份界限,实行了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待遇标准,使老市民和新市民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融为一体,特别是加大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全覆盖”工作力度,按照“同城同酬同保障”的思路加强“特保”,将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及乡镇企业职工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和保安等特殊困难群体实行优惠政策,建立社会保险帮扶救助工作机制,使社会困难群体得到充分保障。建立新农保、城保、地保等制度间的政策接口,使各项制度可衔接、可转承、可过渡,加速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