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认识消灭私有制的辩证历史过程
由于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万恶之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往往不能深刻地认识到,经典作家对消灭私有制必备物质前提的论述,正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取得革命胜利的苏联和中国无产阶级,都因无视这一区别而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现实基础,陷于空想之地。中国由于对发展生产力前提的忽视,在最初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未能走出“贫穷、极端贫困普遍化”的落后状况,只能实行侵蚀公有制经济效率的粗陋的平均主义。不论是否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成“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陈腐污浊的东西确实死灰复燃了,邓小平感慨说“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现在,我们深刻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一个统一体,在性质、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上相互规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又力求克服“用对钱袋的影响来衡量每一种活动的意义” 的扭曲价值观导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成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的历史性课题。
3.必须科学认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辩证历史过程。马克思在《宣言》中非常重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积极历史作用。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深入研究后更明确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 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必然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的趋势。“资本越发展,它已经创造出来的剩余劳动越多,它也就必然越要疯狂地发展生产力”;它“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资本的价值增值表现出了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一致和历史统一性,“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正是由于这个特性,马克思阐发了这样的科学见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资本主义在辩证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因其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继续存在着,暂时还不会灭亡。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从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中可得到科学的解释。
二、私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及其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长期性
在私有制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建立在社会化生产较低水平因而暂时尚不能彻底否定和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公有制能够实现到怎样的程度,应建立怎样的具体的所有制结构,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的每一具体历史阶段都必须认真对待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过去我们形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基于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才通过不断改革和调整形成较合理的所有制结构。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实践的发展,明确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现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我们的基本认识。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形成了公有、私有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虽并未能从整体上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但从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的对于自身的辩证否定。科学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史实和私有制否定扬弃自身,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对于科学理解和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消灭私有制离我们还很遥远,目前不仅不能消灭,而且应把发展私有制经济作为一个重要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当然不能居于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然地被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一切所有制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都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归宿,都能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中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任何社会都存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力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问题。对于一个变革时代变革的程度、方向等,也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