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文化机构主导就是要承认各类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和艺术价值。当前,文化机构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应着力推进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行业规范;二是筹措发展基金。有关行业规范的建设,既是规范文化产业正当经营又是保护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措施,旨在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种秩序,在艺术行业保护的同时也能起到自律的作用。行业规范的建设可以由中直院团、地方院团院校、理论科研机构、民办私立团校、群文单位、艺术用品企业共同来做,行业之间统合、监督、维护、评判。发展基金是体现文化行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等特征而采取的互动、互助的一种有效形式。建立由政府、行业协会、大型企业、投资公司、证券市场等共同努力,筹措发展基金,助力文化繁荣。
  群众主体,就是要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为了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市场评价,就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结果要靠市场来评价。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加强艺术作品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我国加入WTO前后,按照Trips的要求,修订了专利法、着作法和商标法,因为否则就会导致其他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指责乃至贸易制裁;所以我国加入WTO之后在无法在国际范围内达成类似“国际技术转让行为守则”之类的国际协议的情况下,加快制定本国的反垄断法,对包括知识产权协议在内的各种限制竞争的协议等进行反垄断法审查,以制止各种限制竞争行为,无论对于维护本国的市场竞争秩序,还是对于维护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来说,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技术转让领域,不管是通过完善现有的技术出口管理条例,还是制定专门的技术转让反垄断法规,或者纳入统一的反垄断法,都需要我们在Trips协议的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立法。而且,我们通过行使Trips协议第8条第2款和第40条留给成员的反垄断法自由创制权,制定出一个完善的国内反垄断法政策,才能在今后谈判有关国际条约的时候更胸有成竹,更具有影响力,从而达成一个更为有利我国的国际条约。
  (3)加快建立艺术人才保障机制。
  当前,各类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矛盾尖锐,人才供给的短缺的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
  人才问题是各行各业都在讨论的热点,但许多情况下是“叶公好龙”。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产业化关键。以往我们总说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企业管理等都是艺术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可有的院校毕业生只到国有事业单位认为端铁饭碗,观念要更新,国际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主要特征,大规模地扩大对内外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和力度是国内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素,民族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提供更多的海外资金和潜在的海外市场,有创意的大型文化产业那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4)改革完善艺术经费供给机制。
  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发展,是政府包揽的。国家每年的计划拨款有工资部分、业务经费、专题晚会、出访、等等,种类繁多,一是工资部分:全额拨款不论工作多少,按工龄划分养废人,同时人也被废,这一部分各大文化团体的新陈代谢不好。二是业务经费。一个中部地区的省级歌舞剧院,一年拨款2百多万,不包括专题晚会。据不完全统计,一个省最少有6个以上这样的省级剧团,越是业务活动多的团体费用越是不够用,专题晚会演出一场但投资又大,因受新兴传媒的冲击,剧场剧经济效益不好,形成尽量减少演出和排练大型晚会,这样恶性循环引起很多的剧团停止业务活动。可从政府的角度包袱越来越沉重,剧团是做一样又申请一样,单位没有自主权,只是对付一般的活动和比赛,没有整体的艺术构想来决定费用的开支,如把全国的各项文艺团体的拨款统一筹划。比如,上海东方明珠的注册资金只有9个多亿,现在的总资产44.17净资产29.74元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50家重点大型企业,名列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如果这样计算,每个省以及全国的各项文化团体的拨款统一筹划,规划到一个项目当中,经费从整个文化产业来考虑和筹划,形成市场——创意——投资——收获的良性互动机制。那将是另一种局面。 3 不断优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结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