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战略论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倩 时间:2013-02-14

    摘要:约瑟夫·奈首次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是国家实力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软实力战略。我们应当在澄清软实力内涵的基础上,以跨级跃进的软实力战略统摄中国的软实力构建计划。通过复兴传统文化、追求文明国家,抓住经济优势发展软实力,通过外交手段增强软实力,尤其抓住能源政治的机会、不断争取国际政治话语权,和平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软实力;战略定位;同化力;文化影响力;跨级跃进;文明国家;能源政治
    如今,软实力(或软权力,软力量)仿佛成了一个时髦的词语,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政治理论家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与之相应的是传统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补充,他们共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实力体系。
    一、无政府的国际社会
    国际世界是一个无政府的世界,没有一个类似政府的机构对国际社会进行管理,从而维护世界安全、稳定。无政府的状态类似于霍布斯所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狼与狼的关系,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霍布斯认为"人对死亡的恐惧"使得每个人通过契约将个人权利让渡给主权者、建立起国家--利维坦。但国际社会能有这样的主权者吗?它有权利有能力建立一支强制力量来维护世界秩序吗?它由谁以怎样的方式构成?它如何运行?等等。都是在现阶段无法付诸现实的东西。
    联合国也许有这样的理想,但联合国建立之本意是维护世界格局(或者说均势),而它却无法超越国家。如今,欧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仿佛在说明超国家的可能性,但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对欧洲一体化进行反思:一、欧洲是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正是这一背景成就了一体化的可能性,而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之间,并无类似的文化背景。二、欧盟的"一体"是经济的一体。三、欧盟并非自足的独立体,至少欧盟的外部安全并非由它的防务力量来提供。
    国际制度的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本能地求诸于武力相助,而理想主义的努力追求又使国家认识到国际谈判、商业交往,强调说服。正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冲突与对和平秩序的追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抗,形成了两种模式。美国模式强调实力的重要性,更具体地说是倾向于强调军事、技术、单边主义政策。它对外交缺乏耐心,会更愿意借助实力。
    欧洲模式注重经济实力,注重交往与谈判,认为国际法和国际机制比单个国家的力量更重要①。
    二、时代的变迁与实力体系的变化
在十八世纪之前,军事等硬实力在国家实力体系中中有着绝对的重要地位,今天这一形势发生变化。首先,战争的成本与收益比发生了变化。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成本小,破坏也小,而战利品丰富。今天,很难想象如何将一条专业化、信息化的生产线掠走。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考虑,精明的政治家会慎重考虑发动战争的可行性。其次,非传统安全面前,强大的军力并不能像在国际战争中发挥那样的作用。面对国内的恐怖袭击、人体炸弹,数万军队甚至比不过一次国际会谈。再次,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面临着同归于尽的危险,一旦战争发生,将不会有赢家。武力发达到了极致--却产生了消灭武器自身的效果,武力不再成为解决国家之间主要手段。但硬实力也并非变得一无是处,它任然可以通过威慑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谈判中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可以成为谈判的筹码。
    硬实力作用不断缩小的同时,另一种隐形力量--既通过影响、同化他国达成本国既定目标的力量正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我们可以称之为软实力。在软实力运作的领域中,没有激烈的冲突,损失往往很小,而各方也较易于达成"共赢"。软实力是使本国利益更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让自己的意识形态更具有可信度,让本国所提倡的政治价值被别国认同。
    三、何谓软实力
    软实力通过"润无细无声"的方式来发挥作用,它是一种争取人心的能力,是一种吸引他人的同化力。
    正如约瑟夫·奈作所论述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它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励其他国家依照寻求共存的方式加强界定他们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它无需扩张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②可以看出,奈的软实力概念是一个以"吸引"为核心,以文化传播和国际按制度为两翼的有机概念,它们共同达到"同化"的目的。
    而在我国,官方首次正式提出"软实力"概念是在十七大报告上,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可以看出,中国对软实力以国内实力的角度提出,而中国对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定位,以世界视角,以将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为主要方向,以人民为依托和归宿,并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图景。
    笔者所认为的软实力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发掘文化资源,扩大文化影响力我们所强调的软实力重要内容文化影响力,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的自身的积极构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带有明显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它所体现的是我们的国家利益。
    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汉办的成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的出现正是中国人发掘、推广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一部分。
    (2)参与国际秩序构建,夺取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话语权国际政治表面上是不同国家之间争夺政治领导权,实际上是争夺话语领导权,最终争夺文明支配权。而政治话语权的实现往往是通向参加国际秩序构建和承担国际责任来实现的。一个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全球"公共物品"、使他国"搭便车"的便车司机国家,必然是一个软实力强大的国家。
    (3)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对他国的吸引力吸引力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同化能力,即一国做提出之政治期望是符合他国之期望,或造就一种其他国家愿意追随或接受这类似结果的体系。吸引力不是来自于一国对另一国的强制,而是一国对另一国的主动接受和模仿、同化。除了文化上的吸引力,还有意识形态上、制度上、政治价值上的吸引力。只有一国的意识形态、制度、政治价值能为其他国家所接受,并适合该国的本国文化土壤,并由该国政府自己制定出足够谨慎可行的实施方案,作为吸引力的软实力才能发挥作用。
    四、中国软实力如何寻找
    中国寻求软实力,必须有一套统摄具体主张、制度策略的整体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为这套国家战略奠定正当性基础的话语系统。
    (一)、中国曾经的实力体系
    简单地概括可以认为中华帝国的实力体系是这样的,以硬实力(军事、经济)推动软实力(文化、制度),并且强化软实力,而最后软实力独立发挥作用,足以同化、影响、吸引其他民族和国家。
    文字的发明与传播到日本高丽,很好地说明了中华软实力的文化吸引力。而游牧民族的入侵与被汉化则是软实力在丧失硬实力支撑的情况下独立发挥作用的绝好例证。把儒家学说即应用到对外事务上形成了的朝贡体系,受中国法律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涵盖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中华法系正是中国文化域外影响力的明证③。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叶出口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为中国古代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古代软实力的核心,我们可以称其为"文明实力。
    (二)、信息时代的跨级跃进
    全球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时代特征的改变导致了权力运行与效应产生的改变,中国作为发展较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实现战略上的跨级跃进。
    软实力战略上的跨级跃进--文明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意识并不如近代西方国家的民族意识那么强烈。中国古典政治追求,从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普遍关怀,没有狭隘的国家、民族观点。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人不是从民族而是从文明的角度去认识自我的,民族国家是表层土壤,文明国家才是地质构成,正是后者给中国人带来了认同感④。
    中国的民族意识启蒙是在近代,随着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不得不通过强大的民族国家来解救危机关头的中国。
    而今天,中国和世界都步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新的时代精神需要战略跨级。中国人不应从民族国家而应从文明国家来看待自己,以文明复兴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文明复兴的使命就是要给泉人类的伦理生活提供有意义的普遍答案。在制定中国国家战略时把当代中国和世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来思考,把现实的政治力量作为迈向未来文明的支柱来思考⑤。具体到软实力战略上来讲就是:发掘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通过现实政治力量推广中华文明,进而让中华文明成为中国国家实力的一部分。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