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韩国农业发展经验 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韩国“新村运动”的巨大成功还得益于农协、尤其是基层农协的贡献。过去,韩国农民因贫困交加而没有多少储蓄的习惯,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到农协金融机构储蓄,而且储蓄额也不断增大。1971年每户农民的储蓄额只有12美元,而1978年增长到500多美元。随着农民储蓄额的不断增加,由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也不断增多,一个基层农协可以对1 000多户农民开展业务,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因此得到大幅改善和提高,农协的规模又进一步迅速扩展,韩国农业经济在农协的支持下进入了良性循环。
三、韩国农村发展经验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农业是属于社会效益大、经济比较效益低,受自然与市场双重约束的弱质性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竞争或是在经济资源配置竞争中,往往都处于不利的地位。然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又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大多数农业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将农业作为政府支持的重点。在韩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发展,除了1972年和1973年外,每年的财政投入占农业总投入的比重都高达20%以上,其中1975年、1979年、1980年和1982年,政府投入占比高达40%以上,最高达到59.2%。然而,长期以来,在“重工轻农”的二元政策的指导下,我们却掠夺了大量的农业财富和资源用于发展工业,这也最终导致了目前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的产生。为此,我们应效仿韩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将农业视为政府扶持的重点,尤其是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持续有效的资金投入,克服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以立法形式,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很多农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支农政策得以实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根本保证。1950年,韩国政府就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废除旧的租赁关系,将土地直接向耕种者开放,即自耕农的土地限制在3町以内(约45亩),超过部分由政府购买,再出售给缺少土地的农民,而农民分配到的土地,其租金可以用现金和实物在五年内分期偿还完毕。该法规使韩国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土地,从而为战后韩国农业的复苏奠定了基础。而相比之下,由于缺乏立法约束,中国在支农方面存在着政策多变、方式模糊、对象看人、数额随意等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为此,我们应借鉴韩国的先进经验,加快完善与农业农村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体系,使农业生产经营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作为农业发展的保障,农业基础设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领域平均利润率的高低。韩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随着“新村运动”的不断推进,不断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为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相比之下,由于投入不足,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薄弱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和中国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瓶颈因素,近期中国西南大面积干旱所导致的农业歉收绝收就是最好例证。为此,我们应充分认知农业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为农业“保驾护航”的作用,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及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人口总量的增加,人类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将不断提高,而在耕地供给呈现刚性约束,甚至供给数量日趋递减的情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唯有依赖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农业科技进步,能使原有的生产要素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在组合上更加完善,最终获取比没有科技进步条件下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农业生产资源的约束性较大,唯有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发展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投入水平极低,且逐年递减,直接导致了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借鉴典型国家的成功经验,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教及农技推广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J].北方经济,2005,(12):13-14.
[2]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王志,武献华.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3).
[4]刘助仁.可资借鉴的国外三农政策[J].调研世界,2004,(5).缩小。
下一篇:西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