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东省农业会展业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二、农业会展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展示和宣传农业农村经济成果的窗口。如何展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让全社会关注“三农”、重视“三农”、服务“三农”,农业会展无疑是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事实证明,农业部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各省(市、区)举办的农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促进流通的重要手段。农业展会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农业部近年来的农产品促销项目大都是通过展会形式得以实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大型农业展会,催生和促进了一大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强势龙头企业的兴起与提升,培育打造了一大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
  第三,推动贸易,拉动内需的重要杠杆。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农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展会本身的贸易成交额少则几十亿多则几百亿,于此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展会举办地的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第三产业发展,按照展览业1:9的经济带动效应,对拉动地方内需起到了更大的杠杆作用。
  第四,扩大国内外农业交流与合作。当今的会展业发展趋势是会议和展览联动,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展会为参展商、采购商、观众等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采购商选择产品,投资者挑选项目,观众认识新产品和新技术,各级政府了解农业发展的新动态,从而促进全社会关注农业、支持农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业良好局面的形成。

  三、农业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政策引导和行业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国内有影响的大型农业展会,大都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主办,但都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基本上是搭建临时班子、主管部门监管指导,可持续性和连续性差,大大影响了农业展会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发挥。
  第二,市场机制缺失,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农业展会政府主导成分太多,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和优化各种社会资源,许多展览流于形式,国际化程度不高,专业采购商组织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展会效果。
  第三,规模小,档次低,重复办展。多数区域性农业展会大多是从眼前利益出发,缺乏品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展会效果不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高,而且对农业会展市场的正常培育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参展主体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类涉农企业是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展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方式,在日本,客户一般喜欢在展会上先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和产品或试订小批量货,为将来大批量订货打下基础。目前,国内企业对展览这种立体直观、针对性强的新型营销方式认识不足,另外,国内企业往往看重展会的直接效果,实际上,展会潜在的和后续效益要远远超过直接效果,据美国一项调查,在展览结束后16%的客户再联系一次才签约,10%的客户再联系两次后才签约,20%的客户再联系三次后才签约。因此,不能只注重展期内的效益和效果。
  第五,农业会展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农业展会自身宣传不够,公众对农业展会的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农副产品的销售和购买上,对新形势下农业会展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四、对策研究
  第一,明确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农业会展业的滞后性决定了短期内还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资金支持和补贴的形式扶持农业会展发展,同时要逐步培育会展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是政策投入和经济投入。在农业场馆建设、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是为本省企业提供出省、出国参展经费支持。借鉴德国等农业展览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农业机构,对走出去参展的农业企业在展位费用、物流、产品出境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三是协助、配合展会开展推广工作,在采购商邀请、展会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补贴与支持。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