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存在问题、机遇、应对措施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一直以来,民营的融资有“四难”,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手续繁杂,耗时过长,致使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利用国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构架,担保机构少,品种单一,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寻保难”;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诚信,加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缺失,造成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的现象。在2008年,资金短缺对民营企业显得更加突出,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国家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收缩银根,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银行贷款融资的大门对中小企业几乎关闭。而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低迷,A股也从6124.04点一路狂奔 2300点,跌幅60%,中国创业板的推出也变得不可预测,所有这一切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之路难上加难。
2007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通涨压力的增大,CPI指数持续高位运行,并逐渐向原材料价格领域扩散,PPI指数也是高位运行。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了25%左右,特别是针对劳动密集性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率迅速下滑,导致部分外资企业相继撤离,大批民营企业破产倒闭。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很重视,但从我国传统观念来看,“民有”就是“私有”,是“万恶之源”,这是一种“所有制偏好”,是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观念障碍。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障碍还存在和政策两个方面。我国调整民营企业的法律只有少数单行的法规,没有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加以认知和立法,一些现有的法律规定中,民营企业仍处于受歧视的不对等状态。在政策上目前民营经济在很多产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尤其是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行政性垄断使我国经济实际上被分割为两个相对隔离的不同部分,不能平等竞争,更不能相互促进。
家族式管理体制和产权关系不规范是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之一。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所有权、经营权由家族控制。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化管理往往造成企业决策随意性强,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和制约,决策受情绪和亲属的影响较大,决策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很大,直接影响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规模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产权结构单一化,往往导致把产权关系和血缘关系融为一体,不仅、民主的决策机制难以形成,也切断了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结合,造成会管企业的人没有产权,有产权的人不会管企业。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严重的对立,要么企业继续“作茧自缚”,要么就是“人去楼空”。其他因素如企业职工的权益保护、环境、能耗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缺乏长期战略思想等,都可能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
民营经济选择的多为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这样,一方面,本地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总体上低于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期固定的具有高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导致民营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粗放型产品多。
二、民营经济迎来更有利的机遇
十七大报告讲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通过事实对改革开放的极高评价。民营企业生于改革,发展于改革,所以只有继续改革开放才能使民营企业走上富强,所以改革开放的继续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昀大的机遇。
十七大报告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矛盾这一社会矛盾没有改变,今后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乐有所居”。主要矛盾的叙述,说明不会打压消费而会鼓励消费,不会把收入差距作为主要矛盾,这些为民营经济顺利发展、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而且鼓励消费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令世界众企眼红的广阔市场。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法津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是十七大在非公有制理论上的昀大亮点,在新的起点上,要按照十七大报告“两个平等”的思想,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十七大非公经济理论凸显,民营经济将迎来更有利发展机遇。
政府改革步伐会进一步深化,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有望消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逐步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这有利于民营企业认识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的方法、节奏和力度,从而从容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国编制的“十一五”计划,民营经济的发展被历史性地正式列入发展规划;金融体制改革也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望得到缓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将为民营经济更好地与国外投资者合作,以及民营经济更好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主要是负责基础设施的改善;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则主要依靠企业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西部市场的开发。西部大开发也将促进西部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西部大开发,可以说为西部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民营经济应对措施
要彻底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放胆推进民营经济的新发展和大发展;坚持一视同仁的政策和服务,放手为民营经济发展制造优良的竞争环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推进各项审批制度的改革;放开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范围,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环境的更优化,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看,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产权相对封闭,这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正如经济学家厉以宁强调的,家族制是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发展,家族经营只能是一个过渡。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须进行以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制为方向的改革,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分离,家族可以控股,但产权要开放,企业要接受外部的金融资产,这样企业发展才会更快。要按照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产权明晰化、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自身可以通过推行职工持股、经理人持股等,理顺产权关系,使产权进一步明晰,实现产权的再分配和经营权的交接,构筑经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企业职工与业主的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行为短期化的倾向。 严格的管理是的根本保证。民营企业要引入企业科学管理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一是适当分权。实际调查发现,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层次不清的问题,沿袭家庭作坊制,大小事情由老板一人决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权利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必然成为发展的障碍。实行科学管理,就是要把统一管理与分层管理结合起来,营造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得其所的良好管理氛围,做到层次清晰、权责分明,尽量避免越级请示和越级指挥。二是严格计划管理。与现代管理方式比较,民营企业管理存在随意性大、计划性不强的缺陷,科学管理是有计划的管理,包括计划的制定、执行、检查和调整,使企业向“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迈进。三是重视规范与制度。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人员少、工作简单,大家齐心协力解决生存问题,此时管理的重点是“事”。当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后,人员多了,管理也就复杂了,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为管理中昀主要的因素,管理重点应以“人”为本,不能满足于经验管理,应及时转变思路,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产品开发、人事、财务、生产、营销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与控制。
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并为其开展工作创造便利条件,使其真正担负起指导和推动民营发展的重任,彻底解决“多头管理、都管都不管”和乱插手的问题。严格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继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实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从源头上堵住和治理“三乱”行为、严肃查处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健全完善行政审批监督和考核机制、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为、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切实维护民营经济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争做民营经济的保护神。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实业的政策。把沉淀在银行里的民间资金的一部分吸引出来,推动各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把启动内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对利用自有资金或借贷资金达到一定规模的,参照招商引资的认定标准和奖励政策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二是鼓励建立民间担保公司的政策。鼓励各种投资机构、机构吸纳民间资金组建商业担保机构,建立和规范民营企业基本信用制度,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风险机制。三是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做大做强的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有利于产业聚集,形成特色园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外在知名度;有利于发挥园区设施的整体效能,节约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形成昀佳投资环境;企业向园区聚集,人口向城镇流动,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四是对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的政策。地方政府按照“抓好关键少数”的思路,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社会效益高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植,在项目申报、解决资金、协调关系、争取支持上进行重点倾斜。在各级选举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时,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比例;对思想觉悟高、贡献突出、社会影响大的,可吸收到党的队伍中;对参政议政能力强、社会威望高、特别优秀的,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聘任或挂任地方领导干部。
要加快技术应用步伐,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鼓励、支持企业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品产业升级换代;要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品牌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培植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并引导民营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通过品牌合作、贴牌生产等多种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引导民营企业从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变等。
上一篇: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下一篇:论西方企业家理论的演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