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现代经济学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当前最具影响力和震撼性的学术思潮,它的出现几乎席卷和影响了人类理性的每一处思维领域。作为现代理性主义的产物,现代经济学在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学研究范式两方面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有助于促进对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反思和完善。
作为对近代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思、质疑和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在近二十多年来对几乎整个人类的现代性事业进行了全面检视,成为了当前最具震撼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思潮。在美学和文化理论方面,围绕中的现代主义是否已经终结以及何种后现代艺术将取而代之的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在领域。海德格尔、德里达、罗蒂、利奥塔等人对现代理性主义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在社会学领域,社会学理论的去中心化导致了对更加边缘的实体和取向的关注。正如同18世纪欧洲理性主义刚兴起时,来自中世纪的一切宗教信仰、世俗权力,都不得不接受理性法庭的审判一样。而今天.这一审判主体则换成了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几乎入侵和占领了人类每一处思维领域的状况下”,一直秉承“理性经济人”假设和科学方法论传统相结合的经济学学科,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后现代主义的诘难与质疑?对现代经济学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批判,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学未来的走向呢?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自15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经历了一场现代化的社会和变革运动,经由这场社会变革,人类社会逐步由愚昧引向科学,由神性回归理性,由小手工生产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由专制和独裁发展为法制和民主。现代化被认为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力量,与之相应,“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写入的。”作为现代性的基本具。科学和理性被视为“知识和进步的源泉,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但是,现代化和现代性在带来了巨大的理性、文明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同样巨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世界大战、种族冲突、经济危机、环境污染、道德失范等等,这一切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现代化和现代性真的是人类的福祉所在吗?尤其是人们在追求现代性的“绝对真理”的同时,所日益表现出的傲慢自负而忽视多元主义和人的道德与价值判断等的趋势。更直接启发了智者们对现代科学和工具理性的反思和叩问。
与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批判精神相联系,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反基础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所谓基础主义,是指人类为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寻找一种最终的无可质疑的绝对基础的努力。罗蒂在《哲学和之镜》一书首先提出基础主义的概念,认为无论是西方传统哲学,还是整个西方现代哲学,都无一例外地存在一种基础主义倾向,试图为世界寻找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并将其作为人类认识和行动的绝对准则和依据。罗蒂批评和否定了这种将万事万物都归结为第一原理的认识论方法,认为所谓“基础主义”、“权威话语”等的存在,是对差异化以及各种“歧见”的一种迫害与驱逐,是霸权主义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倡导多维视角和多元概念,反对包揽一切的“宏大叙事”结构,主张以相对主义、多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看待真理和认识世界。
2、非本质主义的理论思维取向。在现代性的理论思维取向中,现象与本质之间是存在区别的。本质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只有把握了本质才达到了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对本质的追求贯穿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发展始终。而后现代主义则抛弃了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认为“现象即本质”,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想家通过对人类理性本质的“放逐”和对人类真实生存过程的“思”与“体验”的关注,体现了一种非本质主义的理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取向体现在对待事物的具体态度上,则表现为承认随机性、偶然性和非理性。
3、去主体主义的价值观立场。继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著名论断之后,福柯则提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死亡。福柯根据其知识考古学理论,将作为主体的人归结为一种“知识型”,认为主体不过是一种晚近的发现并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福柯的这一态度,宣布了后现代主义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后现代主义还提出,现代性在解放了个人的同时,也摧毁了人的精神魔力。经济个人主义导致私欲膨胀,贪婪无度;人类对自然的霸权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后现代主义去主体主义的价值观立场,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幸福”的意义,重新关注和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4、解构主义的分析手段。解构是后现代主义对待知识和理论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结构主义所认定的客观、内在的概念、理论和理解,被后现代主义加以拆解和重新拼贴,解构主义“企图将一堆乱七八糟的、固执地将一些被认为在当前的世界中已经不再起作用的偏见抱住不放的过往的理论残骸一扫而尽”(Denzin,1994年)。然而,解构并非是解构主义的最终目的。因为解构主义“拒斥存在着某种有待于我们去发现的终极真理这样一种观念”,解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批判现代主义的学术策略和手段。如果说反基础主义、非本质主义和去主体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外化的理论主张的话,那么解构主义则可以算是后现代主义内化的分析工具。
二、后现代主义挑战下的现代经济学
(一)现代经济学的兴起与基本分析框架
笔者认同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分。现代经济学的兴起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起点,经过戈森、门格尔、瓦尔拉斯、杰文斯等边际主义者的“边际革命”,于19世纪末由马歇尔形成了第一次全面的理论综合。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生产费用、边际效用等理论综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又将经济学视域从微观的生产、消费拓展到了一国的宏观总体经济运行,形成了微观与宏观并存的理论结构。其后,又经过萨缪尔森、阿罗、弗里德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用数理方法将马歇尔体系与凯恩斯体系重新整合为统一的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
尽管经济学自产生伊始,就存在着实证与规范之争,但是综观二百多年来现代经济学的逻辑演进历程,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始终占据着主流位置,其他一些诸如历史学派、制度学派、理性选择学派、信息经济学、博弈理论等,基本上都已经被整合进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换句话说,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历程。而现代经济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是与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分不开的。田国强认为,一个规范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分别为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和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篇逻辑清楚、层次分明、论证合理的经济学论文,都基本上是由这五部分组成的。杨小凯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包括四个层次。在最底层,是用组数函数来描述经济发展的环境,如效用函数、生产函数、预算约束等;在第二个层次中,是用数学规划的方法来描述个体的自利决策,结果可以用价格和经济环境(包括偏好、生产条件和制度安排)来解释个体的自利行为。在第三个层次中,用到了更多更复杂的数学工具来描述自利决策之问交互行为的效果。如拓扑学中的不定点定理,博弈理论等。第四个层次,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被称为福利或规范分析。其中,经济分析的层级结构主要是通过数学来组织的。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体系事实上已经将实证和规范间的分歧整合进了统一的系统。正是由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所具有的一般性、规范性和包容性,才能够促使现代经济学在过去的六十多年来不断修正完善自身体系,得以迅速地发展、壮大,并且将其触角不断伸向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人文科学,试图建构起庞大的“经济学帝国主义”体系。
(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及其有效性
赛德曼(Seidman,1991年)认为,社会学理论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尤其是科学主义、基础主义、整体主义、本质主义、偏狭性等,使得它在后现代理论的批评面前显得非常脆弱。较之社会学,经济学的这些现代性特征表现得更突出和明显。作为现代科学理性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经济学显然无法逃避后现代主义历史法庭对其的审判和责难。现代经济学体系所面临的后现代主义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来自于对学方法论的挑战。与一些经济学方法论学者将经济学方法论理解成为经济学研究视角或“一般方法”不同,根据马克·布劳格(Mark.Blaug,1992年)的观点,“经济学方法论仅仅应被理解为应用于经济学的”。经济学所接受的方法论主要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的逻辑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不存在任何不是特定共同体的特性的知识,不可能存在超越话语共同体的客观的、绝对的知识,因而对一般知识的性质的探究是个误解。后现代主义试图以此来削弱各门具体学科的方法论观念的基础。经济学修辞论(rhetoric of economics)就企图运用修辞学分析和话语分析来取代经济学方法论。麦克罗斯基(D.N.McClosey)认为经济学家其实并没有遵循他们的方法论所制定的探究法则,他试图借助和运用修辞技巧、比喻修辞法等修辞学话语分析,“来关注经济学性质的人们研究经济学家说服他人的方式”,“从而使得开放的经济学探讨更为从容自如”。威特劳伯(E.Roy.Weintraub)利用了费什(Stanley.Fish)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批判来批判经济学方法论,他首先区分了Methodology和methodoloyg的差别,认为前者是规范的事业,而后者则指“方法论话语”,他认为,经济学家始终应该从经济学内部得到评价,运用经济学论证进行评价,而不是用来自经济学之外的Methodology论证。
经济学修辞论是一种激进的反方法论的方法论学说,它试图挑战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传统并将哲学家对方法论的思考引导到相反的方向上来。麦克罗斯基和威特劳伯的修辞概念激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就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来看,其所持的批判基本上是失效的。首先,由于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学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上的迥异,往往造成主流经济学家并不关注,甚至漠视和拒斥经济学方法论的讨论,因此也造成了他们对方法论批判的回应冷淡。其次,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本身尚存在弱点。后现代反基础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否定“话语共同体”的存在,但是在如何界定“话语共同体”的问题上则会出现困难。因为“话语共同体”自身就是一个“基础性”、“总体性”的概念,这就迫使后现代主义者不得不先去追问共同体成员的资格确定问题,进而再进一步追问资格如何确定的问题,成为一个无穷往返的命题。
第二,是来自于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挑战。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挑战主要集中于对“理性经济人”假设和“一般均衡”理论的质疑,主要代表理论有演化经济学、实验和行为经济学等流派。演化主义经济学的学术思想可以追溯到凡勃伦,凡勃伦首次提出用达尔文的演化方法和比喻代替机械力学,把达尔文的变异、遗传和选择应用于经济学。其后经过熊彼特、哈耶克等人的,于1982年由纳尔逊和温特发展出了现代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采用生物学隐喻,强调演化过程中的新奇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以此来反对新古典范式中的机械隐喻和个人主义方法,对经济系统的运行机理重新进行了阐释。实验和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后期,主要得益于心学科的逐渐成熟和新研究工具与技术(如机模拟、人脑扫描等)的出现,实验和行为经济学主张抛弃主流经济学理论中的“单极化本质主义的结构化陷阱”,运用实验求证的方法,深入各种具体行为过程和不同行为情境中,对情感、策略互动、社会效用、决策者在未知世界中的选择行为等进行系统研究,并因此综合形成了由理性系统和非理性系统组成的双系统解释模型。
演化经济学、实验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对经济学的发展而言是一次质的突破。对“同质经济理性人”前提假设的否定,使得经济学的研究更加接近和回归一般现实生活,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和信服力。但是正如贺京同教授所言,其只是“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核心的主流经济学的传承而非颠覆”,并没有对经济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构成根本意义上的挑战。相反,根据杨小凯的四层次结构,如果在第一个层次中,没定同信息短缺和计算成本相关的一些更复杂的约束,可以将对“同质经济理性人”假设的否定和质疑吸收和整合进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并以“异质理性经济人”假设取而代之,从而使得“同质经济理性人”假设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特例情形,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学研究的均衡分析体系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现实性。
三、完善现代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几点思考
作为人类上争议最大、最为激进的“思想飓风”,后现代主义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容置疑和忽视的,其对现代经济孛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挑战,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和颠覆现代经济学大厦,但是也直接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质变突破。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界更是发生了旨在针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垄断地位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因此,笔者认为,重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和影响,有助于促进现代经济学进一步反思。现代经济学只有秉承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更加贴近现实和生活,才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也才能实现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帝国主义梦想”。
1、应重视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探讨。经济学方法论是指导经济学研究和实践的哲学基础。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抱嗤之以鼻的态度,其实并不明智。弗兰克·哈恩(Frank、Hahn)的那旬名言,“年轻经济学家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经济学中的数学,至于方法论,想都不要去想”,其实是忠告年轻人应该注重科学哲学的修炼,等成熟以后再去讨论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精确的学科,离不开“科学主义”的指导。但是经济学方法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也并非完全对立,经济学自成立以来就曾经发生过三次著名的方法论大争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不同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探讨,因为这既是经济学理论自身逻辑发展的合理化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研究的要求。
2、应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重视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研究和吸收。综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兼容并蓄各种思想、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在后现代社会中,现代经济学更应该保持一种谦虚、开放的态度,积极重视对最新出现的各种非主流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方法特征的研究,承认并吸收其合理的理论内核,不断丰富和拓展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
3、应重视对经济学研究与具体国情、生活实际的结合。“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批评现代经济学为离群索居、自我封闭的经济学,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经济学研究与现实生活情形的脱节。笔者认为,现代经济学作为一门最接近“科学”的社会科学,既需要借助数学等工具确保逻辑推演的严密精确,也不能忘记为研究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民生问题服务,为社会和谐、人与和谐服务的目的。近年来,幸福经济学、快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研究在国内的悄然兴起,正是反映出经济学研究的这一趋向。经济学研究只有低下头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理论创新的灵感源泉,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上一篇:试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
下一篇:低碳经济的伦理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