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承训 时间:2010-06-25

    学的方向是什么?这是我国经济学界长期以来_直在探索的问题,其中也有一些疑问和困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必须“与国际接轨”。在他们看来,只有靠西方经济学才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当然,更多的学者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其中也有人陷入了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

    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是看什么样的经济理论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那么,究竟是什么理论解决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呢?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26年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不是西方经济学,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纵观,直面现实,按照实践第一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就是:“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学”就是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西学”就是西方经济学。

    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统领中国经济学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一些人眼里不时兴、不管用了,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只是一个学派。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存在着两种误解: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语言;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现代资本主义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这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体系,是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著作是奠基之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原创价值。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它还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一系列思想。马克思主义并非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更不能说“句句是真理”,不能搞本本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会改变,但它的精髓则是必须坚持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就是坚持它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最高层次的概括,也适用于中国经济学。当然,还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等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著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变,剩余价值理论就仍然是一把揭示资本主义奥秘的钥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等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这些原理对其进行研究,现在还在继续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当然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基因,但主要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现在的关键是中国经济学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论。只有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把握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排除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之类理论的误导,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以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本内容

    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而不是别国的经济问题。离开了这个主题,就不能称其为中国经济学。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情况非常特殊。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内容十分丰厚。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性的东西已经昭示得比较充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已经形成。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就连外国人都十分重视,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加以深入研究呢?

    有的学者主张用西方经济学,包括西方发展经济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实践证明,照搬任何模式都是不成功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论,任何一本西方经济学著作都没有阐述过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能够结合和怎样结合的问题。研究学问首先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仅仅借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办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最本质的东西它们没有。比如,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这在西方是不可能有的,但在我们这里却运用得日臻成熟,其中就有特殊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西方发展经济学是西方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成果,值得我们借鉴。然而,发展中国家为数众多,情况迥异,中国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事实证明,靠外国人研究本国的问题,很难抓住要害。因此,西方经济学、西方发展经济学不可能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有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既不感兴趣,更没有进行过认真系统的研究,只是盲从地认定只有外国人那套令人费解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的学问。这使我们联想起当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包围城市的道路、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时候,有人说“山沟里没有马列主义”。然而,恰恰是这个“土生土长”的理论,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改革开放之初,不是也有人说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不是理论,没什么学头吗?然而,正是邓小平理论把中国引向了富强。邓小平同志的话很精彩:“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经济学是一门,旨在揭示经济发展规律,并非用玄奥的东西吓唬人。现在的问题仍在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我们更应当坚定信心,明确方向。

    善于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用的方法

    坚持“马学”为魂、“中学”为体,并非完全排斥西方经济学。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决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过,应当明确,不能把西方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尤其是不能把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向导,否则我们就会走到资本主义那里去,甚至变成西方强国的附庸。中国经济学借鉴西方经济学,主要应采用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科学方法,如数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有些范畴也可以参用,但更多的是要学习一些分析方法和适用于部门经济的运作经验、管理方式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应过分强调经济学的数学化,因为定量分析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让现实为它服务,甚至故弄玄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所谓经济学要“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是混淆概念。与国际接轨,主要讲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遵守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即使那样,也还要保持民族经济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非全盘西化。毫无疑义,我们要和借鉴国外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但不能把“与国际接轨”作为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中国经济学要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应该凸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质和创新品格,并用以人民、指导建设、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