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
大幅度转让技术取代逐步进入式
跨国公司对的技术投入是与其进入中国市场同步进行的,采取了十分谨慎的策略。通常的做法是:先设立(小规模的),向所投资企业适当转让生产应用技术;然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的生产,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地投入动态技术。最后,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在中国市场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后,开始设立R&D中心,从事既满足中国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础研究。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五成以上,主要涉及机械、、能源、、信息、化工等领域。中国几个高新技术产业最快的城市都是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而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资料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的2/3,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例如,在中国投资取得成功的通用电气、摩托罗拉、IBM、朗讯、杜邦、宝洁、英特尔、西门子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都在加大。
自觉的技术投入正取代被动的硬性技术
我国向跨国公司开放市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换技术。因此,我国政府以往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有强制性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在2000年底修改前就明确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者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这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是一种被动的硬性要求。我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鼓励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政策措施,如外商投资企业属于先进技术型企业,设备进口可以免征进口环节的税收,所得税可以延长三年减半征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承诺,目前我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也放宽了专利技术的保护期,知识产权将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因此,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都自觉主动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这在汽车、家电行业表现的最为突出,几大汽车厂商都开始将最新的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对其在华设立的企业的技术投入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技术产业与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10至20年间,其发展速度将难以估量,这使得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转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直接投资经营模式崭露头角
当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明显加快,并开始注重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最突出的变化是中国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促使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R&D中心的进程,表现有:设立R&D中心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R&D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的有34家。对R&D中心的资金投入明显加大。许多跨国公司增加了在R&D中心的投资,并进口了许多最先进的设备。基础研究在加大,R&D中心的技术成果更加明显。
传统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一般都是凭借自己独特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因而在新技术的研制和新产品的开发方面也拥有绝对的垄断和所有权。同时也由于具有一定的聚合效应,要求研究机构之间位置相近,因此R&D机构一般位于决策机构的母公司。因此,设立R&D中心和增加R&D投资,成为世界一体化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一个范例。R&D中心所研发的技术大都是和生产相连的应用技术,R&D中心以发展为主,纯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多,一般来讲,这种基础研究大都在跨国公司的本部的R&D中心来进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R&D机构在中国的发展与各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呈正相关,且主要是为本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服务。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跨国公司已开始将一部分基础研究放在中国的R&D中心来进行。这表明,部分跨国公司已将中国当作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来看待。
技术投入与产业结构转移齐头并进
从技术投入方面来看,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区别是,跨国公司一般不会通过技术转让将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中国,而且也不追加动态技术。而外商直接投资则不同,外国投资者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要不断地追加动态技术。所以说,只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具有一定规模,其投入的技术都是最好的、最先进的,如果这一产品是面向国外市场则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
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争夺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间进行,从目前来看,美欧日占了世界技术贸易额的97%,少数进入发展中国家也是集中在新兴化国家,中国是跨国公司最为看好的市场。
发展配套生产与技术投入密切结合
当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各种科研技术合作,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大学等科研机构具体进行研究,通常这种研究课题都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课题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产权也都属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再将这些成果拿回去继续进行研究。用这种方法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了中国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廉价的科研力量,同时也不担心技术泄密。当然,对高校等科研机构来说也不失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初始过程。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另一做法是对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扶植,通过OEM、ODM的方式进行合作,并不过多地投资设立企业,而是寻找内资企业作为供货商,对一些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使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采购其产品进入其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在其对华投资中加大了配套生产项目。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表示,不光是要在中国建整车厂,还要将所有的零部件配套厂都带到中国。
对最先进技术的控制力增强
目前世界处于高科技迅猛发展时期,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早已将生产重点转移到高科技领域,并积极探索与此相适应的新的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以便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跨国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技术的独占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技术的竞争,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大都是专有技术,因此如何控制和对技术保密就成为跨国公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可为: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愈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此外,跨国公司在中国采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这些技术多是围绕着其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来进行的,通常来讲在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国内领先的。
目前的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企业技术的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营企业,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技术水平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营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大大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大都选择独资企业的原因之一。资料表明:2001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200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以上。近年来这一趋势愈加明显。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障碍和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虽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知识产权的纠纷时常发生,这其中有恶意的明知故犯,也有因无知造成的严重后果。比如每年猖獗的盗版软件对中国的正版软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00亿元以上。
因此,跨国公司在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最担心的还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都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扰。此外跨国公司在设立合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也担心中方合作伙伴会侵犯其知识产权,如在技术转让协议中往往对专利的保护期争执不下。
我国鼓励政策尚不到位
我国政府在态度上是鼓励外商投资设立R&D中心,但实质性的鼓励政策不多,如所得税就没有特殊的减免优惠,而R&D中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也很难其投入产出。因此对跨国公司的R&D中心和其他企业一样收税,对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没有起到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基础环境达不到要求。R&D中心对基础环境往往要求较高,这已不简单的是办公条件完善和舒适的问题。R&D中心的研发活动是全球性的,而且是全球24小时研究活动不间断的,这就有大量的信息数据要传入传出,其对通信线路要求很高,如果R&D中心的办公地点很难保证、通信条件达不到要求就会推迟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的计划,在客观上削弱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努力。
通过风险投资等新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严重不足。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风险资本严重不足,风险投资人才匮乏,缺少创新机制,风险投资主体单一,政策扶植力度不够,因此,通过风险投资等新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还有相当多的困难。尽管我国已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风险投资企业,但投资条件设定的太高,实践中操作难度较大。
加大对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措施
如前所述,尽管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战略有上述的变化与改进,
但仍看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转让到的技术还有许多限制,特别是最先进的技术,如机、微、核能技术等,跨国公司在华的一些投资项目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与控制。因此,我国应有相应的对策改进对跨国公司的政策,以吸引其增加对在我国的技术投入和高新技术的投资比重。具体对策有:
进一步开放市场,按照WTO原则调整我国相关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转向灵活、务实、自由化。自由化范围非常广泛。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中1991-1997年期间政府有关FDI(The foreign trader direct investment即外商直接投资)的895项规章变化中,94%是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包括更自由的准入,较少的业绩要求,更多的剌激措施,更多的部门自由化,对外国投资者更多的保护。而各发展中国家也采用了更开放的发展战略。
配套措施在于降低关税,取消配额,汇率自由化、放松价格管制,解除对国内市场的管理等。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力度加大,但开放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大量的一般性竞争性行业如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家电等我国应实行充分的竞争策略,将这些行业完全放开市场,由去充分竞争。应进一步向外商开放竞争性行业,取消股权比例限制、布点限制,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特别是鼓励跨国公司转让高新技术,由于中国全面放开了这些市场,也不可能形成一家跨国公司对某一行业实行垄断经营,从而阻碍了技术的发展,要形成多家跨国公司间竞争,迫使每家跨国公司必须投入最新的技术,否则,就将失去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认真落实已有的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加入WTO之后,关税成为惟一合法的调控手段。我国可灵活利用关税政策,使之与产业政策以及引资政策相配合。通过差别关税促进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布局的合理性。从1999年底以来,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了许多鼓励政策。现在的问题,一是政策的落实还存在很大的偏差。二是鼓励政策还不到位。因此,我国逐步调整产业和税收政策,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引导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把外资重点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产业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支持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在创业板上市,为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更多融资渠道。此外,应积极发展配套产业使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链条延伸,带动一些重要的配套行业发展,以有利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鼓励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一般而言,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主要有两种动机:
市场驱动或需求驱动
市场驱动或需求驱动因素促使R&D实验室进入东道国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定制出地方化的产品,所以干脆将R&D中心搬到中国,实现“科研——生产”一体化策略,为当地市场发展新产品;为母国在东道国的生产、销售、服务提供便利。
技术适应和供给适应
技术适应和供给适应因素促使R&D实验室进入东道国的目的在于:开发R&D人力资源(如家、工程师、软件程序员);发展新的科学和技术;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新产品;监控海外技术的发展;联合参与科研项目的合作。
由于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因此,我国政府应在已经出台的R&D中心的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外商投资R&D中心的政策扶植力度,以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并设立R&D中心和地区总部。
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在投资环境方面我国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入世后,我国以往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优惠政策将逐步被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将改变,我国也将从重优惠政策到重改善投资环境的过渡,着重于以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为长远目标,追随世界投资环境发展潮流,依照国际商务惯例高标准进行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通讯、电力等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认真研究WTO的有关规则,修订与完善有关法规,保持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统一性,改进外商投资审批和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尽快出台新的外资投资产业政策,建立透明、统一、公正的法律体系,稳步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方面,中国已经比较完善,相应的立法大都完成,但关键是执法的力度还不够,有法不依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因此应尽快修订与制定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的立法和政策,并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引导跨国公司实现与我国长远的战略合作。在引导跨国公司的合作方面,应规范跨国公司行为。在主动吸引跨国公司与我国进行战略合作,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目前跨国公司的R&D机构分布高度集中于沿海省市,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高度吻合,同沿海省市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高度吻合。因此对于到中西部设立R&D机构的跨国公司,国家可提供更优惠的待遇,例如税收减免等。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示范、带动和幅射作用,促进东西部开发区之间的工作交流,帮助西部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善投资环境。
探索、开展跨国并购方式,吸引外资改造国有企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更倾向于采用独资方式进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逐步实现内、外资统一的政策,市场环境更加完善,外商没有必要通过合资来适应我国环境。而并购方式具有进入市场快,可把被并购者的渠道、客户网、市场一起并入等优点,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投资方式。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高达7200亿美元,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我国也可积极探索跨国并购方式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对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完善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的法律规定。促进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国家应抓紧出台有关并购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明确规范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行为。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战略和技术策略的变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加速国际先进技术在国内的扩散和外溢,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惯例与规则,抓住机遇,是加快我国引进和利用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措施。
资料:
1.张锡胡,《世界贸易组织简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陶裕春,《跨国公司R&D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经济师,2002
3.贾继锋,《加入WTO以后的新问题》,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王晋,《我国跨国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前沿,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