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
19世纪初李嘉图提出的、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比较优势说,从比较成本和要素秉赋差异出发,论证了国际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因此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该学说一直被奉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但是,50年代初出现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对正统的贸易有益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引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该理论最初是由长期在联合国供职的阿根廷学家劳尔·普雷维什( RaulPrebisch)和德国籍经济学家汉斯·辛格(Hans Singer)提出来的,因此, 常常把它叫做普雷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 Singerhypothesis)或普雷维什—辛格命题(Prebisch-Singer thesis)。本文对这一假说作一评述。
一、发展家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这里所说的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贸易条件,或净易货贸易条件,它是用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对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之比来表示的。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公式为:
P[,x]=Σx[,i]P[,i]
公式中,P[,x]表示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x[,i]表示基期商品i 占出口总值的比重,P[,i]表示商品i现期价格对基期价格的比率。相应地,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P[,m]=Σm[,j]P[,j]
公式中,P[,m]、m[,j]、P[,j]分别表示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 进口商品j占进口总值的比重和现期价格对基期价格的比率。贸易条件即等于这两个指数之比乘以100,即:
T=(P[,x]/P[,m])×100
如果T>100并且是上升的,就说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如果T<100并且趋于下降,则说明贸易条件恶化了。
在普雷维什和辛格之前,人们一般认为,初级产品的生产依赖土地、资源等,这些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因而具有报酬递减趋势,因此,这些产品的价格应是不断上升的;反之,制成品则享有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好处而应是报酬递增的,因此,它们的价格应是不断下降的。因此,初级产品对品的价格比率应是上升的。然而,自从普雷维什—辛格假说提出来之后,这些看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普雷维什是从考察英国1870年至1930年出口价格对进口价格的比率中,发现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是趋于下降的。如果以1876 ~1880年的价格比率为100,那么,1936~1938 年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价格比率就下降到64。这就是说,20世纪30年代购买同样数量的工业制成品需要比19世纪70年代多支付36%的初级产品。
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被普雷维什称为是外围,periphery )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而工业国(被叫做中心,center)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的下降,表明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这是一个涉及正统贸易理论的有效性和世界贸易中的利益分配以及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选择的大问题,因而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发展中国家政府领导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关于贸易条件恶化论有三个相关的问题:(1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是否像普雷维什和辛格所说的那样下降了?(2 )如果贸易条件真的下降了,其原因是什么?(3)即使是贸易条件下降了, 是不是一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构成了障碍?
普雷维什提出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下降这一命题是以英国进出口价格比率的变化作为证据的。有些学者对这个证据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第一,英国的贸易条件并不能作为其他工业化国家贸易条件的指标,因为英国的贸易条件的变化同其他工业化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第二,英国的贸易条件无疑不能作为与之进行贸易的原料出口国的贸易条件的倒数,因为英国的进口价格是到岸价格,出口价格是离岸价格,也就是说,进口价格包括货物运抵英国港口的运输成本,而出口价格则不包括出口货物从英国港口运至外国目的地的运输成本。
但是,50年代以来,很多经济学家对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或非石油出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得出的结论差不多是一致的,即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长期是趋向于下降的。例如,一项研究表明,从1900年到1991年,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虽然短期波动很大,但长期是下降的,每年大约下降0.6%。另据一些研究表明,在1977~1992年间,非石油初级商品的出口价格相对于出口的制成品价格下降了将近60%,致使1992年下降到90年来的最低点。由于它们的实际出口价格的急剧下降,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出口更大量的初级产品才能换回一个既定数量的进口制成品。一项估计表明,在过去10年中,发展中国家因贸易条件的恶化而支付的额外成本每年达25亿美元,结果,第三世界贸易余额在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持续地下降,从1981 年的558亿美元下降到1994年的-429亿美元。(参见托达罗:《经济发展》,6版,428~429页,纽约,朗曼出版公司,1997。)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下降趋势直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改变。在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的50年代以及5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因此,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被认为就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国家(36个国家中有34个)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了,相应地,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了。但是我们看到,尽管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在全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并且很多国家仍然是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与5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格局基本上相同。(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条件的变化
初级产品出口比重(%) 制成品出口比重(%)
国家 1970年 1993年 1970年 1993年
莫桑比克 90 80 10 20 尼日利亚 98 98 2 2 加纳 99 77 1 23 巴基斯坦 43 15 57 85 洪都拉斯 93 86 7 14
斯里兰卡 99 28 1 72 埃及 73 67 27 33 印度尼西亚 98 47 2 53 塞内加尔 81 79 19 21 玻利维亚 97 81 3 19 喀麦隆 92 86 8 14
菲律宾 97 24 3 76 摩洛哥 90 43 10 57 约旦 84 49 16 51 多米尼加 96 47 4 53 萨尔瓦多 72 52 28 48 哥伦比亚 92 60 8 40
牙买加 54 34 46 66 秘鲁 98 85 2 15 突尼斯 81 25 19 75 阿尔及利亚 94 97 6 3 泰国 92 28 8 72 哥斯达黎加 81 67 19 33
巴拿马 96 84 4 16 委内瑞拉 99 86 1 14 巴西 86 40 14 60 南非 59 27 41 73 毛里求斯 98 34 2 66 马来西亚 93 35 7 65
智利 95 81 5 19 匈牙利 33 32 67 68 墨西哥 68 47 32 53 乌拉圭 80 57 20 43 加蓬 91 97 9 3 阿根廷 86 68 14 32 韩国 24 7 76 93
国家 1985年 1993年 贸易条件(1987年=100)
莫桑比克 113 122 尼日利亚 167 99 加纳 93 65 巴基斯坦 112 100
洪都拉斯 118 73 斯里兰卡 106 86 埃及 147 99 印度尼西亚 145 90 塞内加尔 107 106 玻利维亚 130 78 喀麦隆 113 77
菲律宾 99 117 摩洛哥 99 114 约旦 127 123 多米尼加 115 130 萨尔瓦多 122 88 哥伦比亚 124 68 牙买加 89 109 秘鲁 111 90
突尼斯 123 100 阿尔及利亚 173 95 泰国 103 103 哥斯达黎加 111 94 巴拿马 104 87 委内瑞拉 166 93 巴西 101 97 南非 101 105
毛里求斯 77 108 马来西亚 114 99 智利 91 104 匈牙利 103 — 墨西哥 145 99 乌拉圭 91 114 加蓬 154 106 阿根廷 96 101 韩国 94 100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1995)。
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向制成品方向转变是一种可喜的结构性转变,表明它们的工业化程度提高了。同时,也表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下降不一定等同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是否不再趋于下降呢?或者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是否得到改善了呢?事实作出了否定的回答。从表1 最后两栏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继续下降。
就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下降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萨卡(P·Sarkar)在1986 年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两套出口价格的变化:一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出口价格比,一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相对于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价格比。研究结果是,第一个价格比是每年下降0.51%,第二个价格比是每年下降0.93%。(参见萨卡:《辛格—普雷维什假说:一个统计评论》,载《剑桥经济学杂志》,1986(12)。)此外,另有一项经验研究表明,在1970~1987年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每年大约下降1%。(参见萨卡,辛格:《1965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及其贸易条件》,载《世界发展》,1991(2)。)
可见,发展中国家遭受着双重的损失:不仅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相对于制成品而言趋于下降,而且,制成品的出口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成品而言也趋于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长期必然会趋于恶化。
二、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与后果
那么,家的贸易条件为什么在长期呈下降趋势呢?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而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农产品与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别很大。普雷维什和辛格认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小于1,即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随着发达国家收入的提高,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相对需求就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出口的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总的说来高于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而且一般大于1。这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制成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两个方面的结合将会导致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贸易条件的下降。
2.由于技术进步,替代初级产品作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现。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降低了对非食品类初级产品的世界性需求。例如,化纤纺织品与棉纺织品竞争,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竞争,合成洗涤剂取代了由植物油脂制成的肥皂,人造皮革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动物皮革,塑料和金属制品代替了很大一部分木制品,等等。
3.技术进步还降低了工业生产中原料的消耗系数,因而对初级产品原料的进口需求并不随进口国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例如,金属容器减少了含锡量,化织布机减少了棉纱浪费并使用更多的合成纤维,锯木机将木刨花加工成木板,汽车使用较少的钢,等等。
4.发展中国家在上大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被殖民者作为原料的供应地。在上独立之后,它们仍然还保留着原来的出口格局: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出口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高,有些国家甚至主要依靠一两种农产品出口来换取外汇。这样的贸易格局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缺乏供给弹性。即使世界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它们也不能调整出口结构,即不容易削减价格下降的初级产品出口,甚至为了使出口收入不减少,它们还将出口得更多。
5.发达国家的要素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工会的强大压力和大厂商垄断势力的存在,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不是价格的下降,而是工资和利润的不断上涨:“当收入增加得比生产率多时,价格就是上升的,而不是下降的”。(普雷维什:《拉丁美洲的发展及其主要问题》,载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版,425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发展中国家则是另一种情形:工会势力弱小,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较小,而且由于劳动力丰富,工资被压到很低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很差,农业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只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下跌。简而言之,“工业化国家作为初级产品的消费者和工业品的生产者而拥有两个世界最好的东西,而欠发达国家作为工业品的消费者和原材料的生产者却拥有两个世界最坏的东西”。(辛格:《投资国和借款国的利益分配》,载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版,448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条件下降主要由它们的制成品出口构成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档次较低,附加值低,在世界市场上需求收入弹性也比较低,因此,即使从初级产品出口转变到制成品出口,它们的贸易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趋于下降。例如,发展中国家出口纺织品,而发达国家出口电脑和通讯器材。前者附加值和需求收入弹性较后者要低得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前者对后者的价格比率的下降。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它把相当一部分财富和收入从处于外围的国家无偿地转移到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从而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使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通过外贸来促进发展。其次,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赤字不断增加,这就不得不减少国内工业发展所需的进口设备和材料,从而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为了维持一定的进口水平,不得不向国外借款,这样就使得外债负担加重,一旦外债负担过重,造成债务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极为不利的。
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意义与批判
普雷维什和辛格所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是对正统的新古典贸易学说的彻底否定。
首先,它否定了传统贸易理论的静态性质。在传统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是既定的,不变的,不存在长期恶化和改善问题。
其次,它否定了自由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的结论。它认为在现有的贸易格局下,贸易只对出口制成品的中心国家有利,对出口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是不利的。因此,它的政策意义是很清楚的,即反对自由贸易,主张贸易保护。它为发展中国家走进口替代的工业化道路,为实行贸易保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战后50至60年代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国家普遍采用内向型发展战略,可以说,在理论上受普雷维什等人的观点的影响是很大的。
但是,贸易条件恶化论遭到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批判。反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否定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下降趋势。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出口产品千差万别,统计检验有很大的偏差。虽然大多数研究利用出口商品价格资料得出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下降的结论,但也有些研究利用另一些资料或不同的处理方法,发现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没有显示出下降的趋势。
第二个层次是承认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呈长期下降的趋势,但认为这是表面上的下降,而实际上并没有下降。初级产品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下降是对这两类产品质量改进的反映。由于工业制成品质量改进较初级产品要快,由于工业部门新产品的不断涌现,由于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因此,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相对于初级产品就要高一些。如果考虑这些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对初级产品价格作出适当调整,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可能没有趋于下降。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就曾经指出,贸易条件恶化论者没能适当地考虑老商品质量的变化以及许多新商品在市场上的出现。“由于主要是工业品在质量上有所改进而同时初级产品在质量方面或多或少都是一样的;由于成百上千种新产品经过逐年加到新工业制成品之中,这种偏离就使初级产品出口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国)的贸易条件的变动表面上显得比实际情况更不利了”,由于这个原因,“贸易条件恶化是否真正发生过是非常令人怀疑的”。(哈伯勒:《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载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版,523~524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第三个层次是承认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呈下降的趋势,但并不认为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构成重大障碍。贸易条件恶化论者所说的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贸易条件即净易货贸易条件。有的学者认为,商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不等于就是单要素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恶化。所谓单要素贸易条件是指参与出口生产的某一要素生产率,它等于商品贸易条件与该要素生产率的乘积。即使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了,但如果生产率增长比贸易条件下降幅度更大,则单要素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所谓收入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的购买力,它等于商品贸易条件与出口量的乘积。如果商品贸易条件下降导致出口收入更大幅度的增加,则收入贸易条件就是上升的。例如,如果赞比亚增加了铜的出口,从而导致世界铜价的下跌,但铜价下跌的幅度小于铜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则铜的出口收入就会增加,在进口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该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就是上升的。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提出是对正统的贸易理论的巨大挑战。如果国际贸易只是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比较优势论对发展中国家就毫无用处,必须抛弃。因此,这个新贸易理论受到经济学家尤其是发展经济学家高度的和持续的重视。许多学者对普雷维什—辛格假说进行了多次验证,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长期呈下降趋势。因此,普雷维什—辛格假说至今仍然有它的意义。的确,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某种程度的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不过,用普雷维什—辛格假说来反对发展中国家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和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是不妥当的。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支持者虽然反对传统贸易理论的静态性质,但他们自己并没有看到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或者说他们只看到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的动态损失。其实,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很多动态的利益,如专业化、规模经济、技术和知识的扩散、外商投资等等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这些利益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大大超过因贸易条件下降所造成的损失。那些积极地走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绩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
【】
1 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版.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 吉利斯,波金斯等.发展经济学.中文1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A· P·Thirlwall.Growth and Development. Fifth edition.London:Macmillan,1994
4 Michael P·Todaro.Economic Development. Sixth edition.New York:Longman,1997
5 Paul Kasliwal. Development Economics. First edition.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5
6 Gerald M·Meier.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Sixth edition.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 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1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