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态势
2004年以来,世界继续呈现良好增长势头。美国仍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美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继续扩张,消费开支稳定增长,就业市场摆脱长期低迷态势。在内需和出口的强劲推动下,日本经济也持续强劲复苏,收益提高,设备投资增加,个人消费出现回升,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积极因素。欧元区经济增势得以巩固,投资、生产、消费和贸易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欧元区内经济的增长,进而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增势.受全球总体环境改善的影响,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总之,尽管目前仍存在着油价过高、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各主要经济体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缘等风险,但由于各种有利因素的支持,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将保持下去,并可能成为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达到4.8%左右,国际贸易增幅将超过7%(见表1)。
表1 主要国际组织对2004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预测 (单位:%)
国际货币基金 | 世界银行 | 亚洲开发银行 | 经合组织 | |||||
2003 | 2004 | 2003 | 2004 | 2003 | 2004 | 2003 | 2004 | |
世界经济 | 3.9 | 4.6 | 2.0 | 3.0 | | | | |
发达国家 | 2.1 | 3.5 | 1.5 | 2.5 | 2.0 | 3.1—3.5 | 2.2 | 3.4 |
美国 | 3.1 | 4.6 | 2.2 | 3.4 | 3.1 | 4.2—4.7 | 3.1 | 4.7 |
欧元区 | 0.4 | 1.7 | 0.7 | 1.7 | 0.4 | 1.7—1.9 | 0.5 | 1.6 |
日本 | 2.7 | 3.4 | 0.8 | 1.3 | 2.7 | 2.5—2.8 | 2.7 | 3.0 |
世界贸易额 | 4.5 | 6.8 | 4.6 | 7.9 | 4.7 | 8.0—8.5 | 4.5 | 8.6 |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国际组织2004年度经济预测整理。
美国仍将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2004年上半年,美国经济进人一个更为强劲的增长时期,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持续刺激下,私人消费保持稳定增长,非耐用品消费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企业投资进一步扩张,生产增温;通货紧缩压力基本消除,物价上涨有所加速;就业市场有明显改善。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增长,进出口贸易活动加快,但受石油价格大幅攀升和美元升值的影响,贸易逆差扩大。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3.9%,二季度GDP增长将在4%左右。预计全年经济将增长4.6%。
(一)主要经济指标
私人消费保持稳定增长,非耐用品消费继续保持强劲势头。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的私人消费支出增长3.8%,高于2003年第四季度的3.2%。其中非耐用消费晶和服务支出大幅增长6.4%和4.3%。1月—3月,反映非耐用消费品支出的月度零售销售环比变化分别为0.9%,0.6%和1.8%。显示非耐用消费品需求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企业投资进一步扩张,工业生产增温。随着经济的复苏,2004年一季度,企业投资支出较上季度增长7.2%,其中设备和软件投资支出增加11.5%。工业生产除3月份受汽车业产值下降影响仅增长0.1%以外,1月—2月份,工业生产环比均上升0.7%,明显好于2003年12月零增长的情形;工业生产的继续回升也促进了设备利用率的提高,4月份设备利用率已经回升到76.9%,为经济复苏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企业对经济改善的信心增强,商业库存更是连续8个月增长。
通货紧缩压力基本消除,物价上涨有所加速。2004年以来,美国不含食品和能源项目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温和上扬,1月—4月份分别增长0.2%,0.2%,0.4%和0.3%。尽管3月—4月份,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速有加快迹象,但截至4月份,该指数按年率上升1.8%,位于美联储认为可以接受的1%—2%范围内,通货膨涨率仍处于有效控制之下,显示美国经济中存在的闲置产能,为经济在低通涨情况下持续扩张提供了条件。
就业市场明显改善。2004年以来,就业市场逐渐好转,截至5月8日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4周移动平均人数从上年年底的35.5万降至33.6万,为3年半以来的最低;3月、4月份美国新增就业岗位连续大幅增长,分别增长33.7万和28.8万,2004年前4个月,美国共新增就业岗位86.7万个,而上年同期只有19.5万个。
进出口贸易增长加快,贸易逆差扩大。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2758亿美元,比上年第四季度增长2.5%;进口4073亿美元,增长4.0%;贸易逆差1315亿美元,增长7.2%。出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供应增长10%,显示美元疲软和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外部需求增长;进口商品中,消费品进口894亿美元,增长2.4%。资本品进口798.5亿美元,增长2.3%。石油产品进口378.5亿美元,增长16.9%。进一步印证了美国需求增长,企业活动增温,以及石油价格上涨的现状。
(二)政策因素
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2004财年头7个月,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开支总共为1.35万亿美元,比上年度同期增加7.5%。5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总额达1700亿美元的企业减税法案,旨在刺激美国制造业复苏和能源生产。在布什向国会提交了2005年财政年度联邦政府预算案,呼吁国会将2001年和2003年推出的减税措施永久化。这意味着通过立法,永久性削减所得税、取消房地产遗产税以及下调股息税及资本利得税等税项。财政部官员多次表示减税措施若无法永久化将有损就业与增长,政府坚信减税政策有利于持续刺激经济增长,并最终会使财政收入增加。
美联储加息在即,但低利率政策余殷仍在。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从2004年3月份开始逐渐增大。美联储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考虑日益明显,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5月的声明中,关于美联储在改变刺激性货币政策问题上持有的“耐心”已经悄然消失。但考虑到加息对消费的削弱以及1994年升息过快导致资本市场动荡的教训等诸多问题,其在选择升息的时机和幅度上尤为谨慎,逐步有序地回复中性利率水平成为必然的选择。6月30日,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致投票赞同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25%。
日本经济持续复苏
在内需和出口强劲推动下,2004年以来日本经济继续保持回升势头。公司利润的增加以及股票市场的复苏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企业收益不断改善,投资大幅增加,居民收入下降逐渐终止。就业形势虽然仍很严峻,但失业率已呈下降趋势;通货紧缩虽有所缓解,但仍没有根除。2004年第一季度日本GDP比上一季度增长1.5%,折合成年率为6%,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八个季度出现增长。
(一)主要经济指标
个人投资增长,工业生产加速。2004年以来,日本企业实行重组等措施已经取得效果,企业收益得到改善,企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普遍好转,促使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受出口增长的影响,企业开工率上升,由此带动投资增长。2004年1月、2月企业综合商业投资指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和12.8%。1月、2月工业生产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9%和6.9%。
居民收入下降逐渐终止,个人消费有改善迹象。2004年第一季度消费者信心上升到3年来的最高点,家庭消费支出和零售额也出现小幅回升。经过季节调整后,一季度家庭消费开支上升了2.9%,这是自2003年7月份以来,家庭消费首次出现增长,个人消费增长1.0%;1月、2月份零售额也分别增长0.9%和1.8%。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失业率已趋于下降。2003年第三、四季度的失业率分别为5.2%和5.1%,2004年1月、2月的失业率均为5.0%,3月更是降至4.7%,为3年来的最低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失业率已趋于下降。但由于日本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司削减人员开支等,日本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失业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国内企业物价略有增长,消费物价持续疲软,但通货紧缩局势没有完全消除。在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扬的推动下,企业物价略有增长。2004年1月—3月企业物价环比增长分别为0.1%、0.3%和0.2%。而农产品、海产品和、机械设备的价格走低。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上涨,反映了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走势。
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出口的强劲增长,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增幅很大。2003年日本实际出口54万亿日元。2004年以来日本出口延续快速增长势头,1月—4月都以双位数字的速度在快速增长。估计2004年出口额将达到60万亿日元。
公司利润增长,破产企业数量减少,商业信心有所改善。根据公司季度财务报表显示,自2002年第三季度以来,日本公司利润已经连续6个季度增长。2003年财年日本企业整体当期利润增长9.7%,预计2004年财政年度的当期利润增幅可达到10.5%。企业破产数量大幅降低。2004年1月—3月,企业破产数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18.2%、20.3%和14.8%。商业景气也持续改善,特别是制造型大企业对2004年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二)宏观政策
财政政策。日本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实施“2003年经济和财政政策管理和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政府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这可以从个人部门盈利改善中反映出来。另外,由于2004年财政年度预算和相关的法规已获通过,如税收改革法等,将会逐步予以实施,这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复苏。为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2003年日本政府运用超过20万亿日元买人美元和美元国债,以防止日元升值。而2004年1月、2月日本财务大臣宣布分别投入7.15万亿日元和3.34万亿日元干预汇市。
货币政策。目前日本央行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加大放松银根的力度,向机构和企业提供大量的流动性资金。2003年日本央行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多次上调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结算帐户上的余额上限;加大购买商业银行所持国债和股票的力度;直接购买中小企业以资产做抵押的商业票据,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2004年日本银行仍继续此政策走向不变。1月下旬,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结算帐户上的余额上限从32万亿日元调高到35万亿日元,以确保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
由于日本经济在2003年的表现,日本政府和各国际组织纷纷调高对日本2004年经济增长的预测。IMF预计2004年日本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增长率为3.4%。如果美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需求增长超过预期,日本公司盈利状况将继续改善,日本经济的增长有可能高于预期。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预测,2004年财政年度,日本实际GDP增长速度将在3.0%—3.2%之间。
欧元区缓慢攀升
在世界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欧洲经济一度徘徊不前,成为发达国家增长最弱的地区。2004年以来,欧元区经济继上年触底回升后,经济增长势头继续得以巩固。一季度欧元区经济比2003年四季度增长0.6%,比上年同期增长1.3%,已连续4个季度正增长,为2001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的强势表现,预计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0.3%-0.7%,而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可望进一步提高到0.4%—0.8%。
(一)主要经济指标
制造业复苏势头明显.由于新增资本货物订单增加,欧元区生产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回升,当年四季度比上年同期增加0.5%。2004年1月—3月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0.6%、1.0%和1.0%。欧盟统计局发表的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第7个月上升,印证了欧元区制造业的复苏势头。
在工业生产增长、尤其是新增资本货物订单增加的带动下,欧元区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四季度止跌回升,2004年一季度虽然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四季度相比下降0.1%,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2%。
通胀水平保持在低位。进入2004年以来,欧元区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连续三个月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接近但低于2%”的目标(1月、2月、3月通胀率分别为1.9%、1.6%、1.7%)。通货膨胀的粘型下降使得欧元区居民2004年春季实际工资收入偏高。
私人消费增长加快,带动欧元区内部需求的增长。2004年一季度比上年四季度增长0.6%,创记录,拉动经济增长0.3%。在投资和私人消费增长的直接推动下,欧元区内部需求2003年四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增长,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3%和1.0%。
贸易增长加快。在以美国为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需求持续增长情况下,2004年以来欧元区出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扩大。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04年1月—3月,欧元区出口和进口总额分别为2687亿欧元和2503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4%和0%;实现贸易顺差183亿欧元,同比增长1.6倍,一季度出口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自2003年三季度以来,欧元区投资需求开始复苏,特别是2004年5月1日欧盟东扩进一步加大欧元区的投资需求,为其经济复苏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自2001年以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逐年减少,但新人盟10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明显增加,2003年达到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因欧盟东扩而在投资和经济增长方面带来的益处会为欧盟经济的自身提供新的机遇。
(二)宏观经济政策
欧元区财政政策限制放宽,给欧元区各国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提供了灵活性和有效支持。1997年阿姆斯特丹欧洲理事会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希望通过对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的严格控制来保持欧元稳定,从而确保欧元区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然而2001年以后,由于欧元区经济增长减速,各国为刺激经济而纷纷加大政府支出,德国和法国财政赤字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超标,按规定应分别被处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0.5%的巨额罚款。但2003年11月25日欧元区财政部长们却做出了对法、德两国不予制裁的决定,并放宽预算平衡期限,允许两国在2005年内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欧元区财政部长们的决定表明,欧元区希望在财政政策上表现出灵活性,以应对持续三年的经济衰退。受上述决定影响,欧元区各国进一步加大了以财政手段刺激经济政策的力度。
为刺激欧元区低迷的经济,自2001年以来,欧洲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先后7次降息,至2003年6月初,欧洲中央银行将基准利率下调为现行的2%。这种低利率政策,对于欧元区经济维持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
加大劳动力市场结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欧元区经济承受困难的能力。欧元区失业率自2003年3月上升到8.8%以来,至2004年3月已连续13个月保持不变,未进宁步恶化,相对于2001年—2003年每况愈下的经济状况,欧元区劳动力市场的上述表现尚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费信心的恢复。
在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区内财务状况改善以及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驱动下,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增强。出口、投资和私人消费三大支柱的同时复苏将成为200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利好因素。据欧盟统计局预测,2004年欧元区出口有望比2003年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增长2.4%(2005年增长3.6%),私人消费有望增加2.6%(2005年增长3.4%)。但由于欧元坚挺以及内部需求增长势头仍然微弱,预计200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情况虽将好于上年,但增长幅度不会太大。欧盟委员会4月7日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为1.7%。
亚洲经济增长最为活跃
亚洲(不包括日本)经济增长在2004年上半年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东南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和内需强劲,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2004年第一季度上述三国的经济同比增长分别达到7.5%;6.5%和了.6%。印尼和菲律宾一季度增长率也分别达到4.5%和6.4%。越南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1月—5月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5.3%。得益于美日欧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国际市场产品需求增大,亚洲发展家和地区的出口逐渐恢复了较快增长速度。2004年头两个月,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的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7%、19.6%和5.8%。新加坡的非石油类出口2月份猛增25.7%。同期亚洲区内贸易也非常活跃。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4年该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5.7%上升到6.2%,为2000年以来的最大增幅。美林公司则预计2004年该地区实际增长率为8.4%。
未来几个月影响亚洲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中国、石油和美国利率。过去两年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一直是该地区许多国家经济的推动力量。强大的外部需求弥补了该地区许多国家因内需不足造成的经济疲弱。中国经济减速将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产生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支撑了其他邻国的经济复苏。国际能源机构预计油价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大于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对石油依赖比重较高。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美国利率的提高使该地区筹措资金的成本上升,发达国家的投资可能出现回流。
需要关注的“三高”风险
(一)石油价格升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2004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上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上升将损害全球经济的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会造成伤害。国际货币基金(IMF)报告指出,油价在一年内若上涨15美元,将直接减少世界经济增长1%。如果油价持续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美国的经济增长将降低0.3个百分点。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油价每上升10美元,全球经济增长将减少0.5个百分点。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欧元区12国所需的石油70%以上依赖进口,油价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同时还给欧元区带来通胀压力,对于正处在经济复苏时期的欧元区来说,油价上涨也不是福音。随着油价的飞升,全球通胀压力正在增加。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些动向也会直接影响化工产品的价格。
(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高企削弱经济复苏势头。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轨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价格上涨16%,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上涨7%,其中金属价格上涨12%。由于制造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美元贬值使美国2004年头三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上升5.1%,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的1.9%。
(三)调高利率增加世界经济复苏成本。美国联邦储备局自2001年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从6.5%下降到目前的1%。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劲增长,连续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在4%左右,4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4%,1%的利率水平已不适于美国。美联储在6月30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预计一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由1%提升到 3%,美国住房贷款利率会由 5.5%上升到7.5%。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