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庄、南街、竹林集体经济的发展看“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
[摘 要]“两个飞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实现第二个飞跃是农业的方向和必然趋势。河南共同致富的典型——刘庄、南街、竹林,从发展村镇入手,促进农业化生产,增强集体实力,并且在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集体收入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既适应了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又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
[关键词]“两个飞跃” 集体经济 科学性
邓小平一贯坚持并且最终深入阐发的“一个大思想”
1990年,邓小平就农业的改革和发展,首次阐释了“两个飞跃”的思想。3月3日,他在与江泽民等谈话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是很长的过程。”[1] 1992年7月,邓小平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后指出:“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成熟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我讲过,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现在公有制在农村第一产业方面也占优势,乡镇企业就是集体所有制。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有的地区农民已经提出集约化问题了。这个问题这次不提也可以,还是巩固承包制,但是以后总会提出来的。现在土地是公有的。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我最早提出两个飞跃思想的时候,李先念同志说他都赞成,说这是一个大思想。这个思想一直没有阐发。”[1](pp.1349~1350)
其实,最终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现代化,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思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2]他概括了集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是: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多种经营发展了,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具备了这四个条件,目前搞包产到户的地方,形式就会有发展变化。邓小平强调:“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2](p.316)也就是说:“关键是发展生产力”。[2](p.315)
改革开放20多年间,邓小平所说的“两个飞跃”中的第一个飞跃,在河南农村显现出巨大的力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第二个飞跃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作为农业大省,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使河南农业生产的积极因素得到空前的释放。不仅如此,在对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河南各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集体经济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第二个飞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刘庄、南街、竹林等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以其持续发展的态势、已经取得的良好绩效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充分表明了“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与实践意义。
以农村第二产业为重要支柱,奠定集体经济的深厚基础
以村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第二产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兴起,并且伴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经历了曲折的创业过程。村镇企业多年奋斗留存下来的精华,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乃至集体经济的基本产业。河南农村共同富裕的新老典型——刘庄、南街、竹林,均以实力雄厚的村镇企业和知名的品牌享誉国内。新乡县刘庄村于1985年建立的华星制药厂,为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制药厂和青霉素生产大厂,所产青霉素原料80%出口,红霉素全部出口。200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360倍,其中99%来自。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是临颍县南街村的企业组织,始建于1980年,经过14年的奋斗,成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下设食品加工、印刷、制药、包装等26家企业,拥有各种先进设备3000多台(套),产品100多种,为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大型集团公司。巩义市竹林镇原为行政村,当地的河南竹林集团公司下属8个行业集团,拥有58家工商企业,其中的中美合资竹林安特制药公司和众生制药厂,是竹林镇的高科技支柱产业,并成为省内医药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改村为镇。2003年,竹林镇人均利税位居全省乡镇第一,集体资产由1983年的3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4亿元。上述村镇企业在当地的社会总产值中占据了支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邓小平在关于“两个飞跃”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3]多年来,河南农村先进典型的村镇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村镇企业不仅在规模上大幅度增长,质量上大幅度提高,而且在企业和产品的种类上有了飞跃的发展,商品生产更加系统化和社会化。其发展的态势主要以三个特征表现出来:一是规模性。三个村镇(集团)企业的规模不仅在河南省内、也不仅在村镇企业中举足轻重,甚至在国内同类产业中也是佼佼者。以核心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辅,充分发挥村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集团优势,摆脱了企业初期的种种弱势因素。二是集约性。三个村镇企业的技术装备已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主要生产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现代化、高起点和较高的科技成分,使得这些企业具有大跨度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三是开放性。三个村镇的企业已经形成高新优质产品带头和多层次、主体性、外向化产品的企业群体,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从走出去、引进来人手,吸引外资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再把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形成了资本的良性循环,也为民族工业的外向型发展探索了成功之路。
村镇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村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2001年为例:刘庄全村社会总产值4.6亿元,集体积累自有资产6.1亿元,人均纯收入7000元;南街村完成产值13亿元,实现利税6600万元,年人均分配达到6700元;竹林镇实现利税9800万元,其中纳税5010万元,人均纳税近8000元,人均纯收入6700元。在全省小城镇综合实力百强镇调查中,竹林镇综合指标位居全省第一位。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下,三个村镇的相关经济状况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首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其更加趋向合理,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相配套的全面、协调、综合发展的格局,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其次,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耕种、灌溉、施肥、病虫防治、收割以及饲养业的饲料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再次,确定了农民稳步致富的基础,与20世纪末河南全省农民收入增长率止步不前的状况形成极大反差,并且为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建立了系统的文化、、医疗、保险体制。此外,村镇企业的强劲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三个村镇不仅完成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接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刘庄村仅有350个农户村民1050人,但刘庄村的企业却为外村农民和下岗工人安排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拥有1.1万名员工,而南街村848个农户的总人口仅为3180人。
由此可见,村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和社会意义。在这里,村镇企业成为集体经济的奠基者,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对外开放的生力军,科技进步的新载体,农村发展的加速器。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村镇企业,就没有刘庄、南街、竹林的今天。
推进第一、第三产业的规模经营,向高水平、高科技、集约化
1992年7月,邓小平在谈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时说:“农村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并且指出:“有的地区农民已经提出集约化问题了。”[1](pp.1349~1350)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河南农村部分相对发达的地区不同程度地推进了规模经营,使农林牧副业生产的集体化、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刘庄、南街、竹林,技术为工农业注入了活力。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副业生产;副业生产为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工业发展了,以工养农、以工建农,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资金。改革开放以来,刘庄每年都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农业,购置农业机械,兴办水利,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实行科学种田。刘庄的机械化车队有各类车辆100多部(台),有充足的汽车、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各类机械以及灌溉、喷施设施,使刘庄的农业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天旱时,4天可以将耕地全部自动喷灌1遍;夏收时,3天可将1000多亩小麦收打入库,并且播种上秋作物。南街村在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初期,随着农民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农业生产一度取得较好收成。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下滑,农作物年均亩产由500公斤降到了250公斤。在调整发展思路和村镇得到发展壮大之后,南街村加强了对农业的“反哺”。1990年1O月,随着全村2300亩耕地全部由村民自愿交回集体,土地由分散经营过渡到了集体规模经营。村委会连年投放资金,以工养农,添置了大量的现代化农业机具,实现了耕、播、收、打机械化和灌溉自动化。科学种田,旱涝保收,农业生产方式在南街村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竹林镇地处嵩山余脉,全镇人口散居在六岭六沟之中,山高石厚,沟深土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依据这个特点,竹林镇对土地使用制度进行改革,将土地统一收归集体,进行统一规划、经营和管理,同时建立小型家庭农场,以养殖业为龙头,发展高效农业和区域经济。
刘庄、南街、竹林的农业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经营规模化。刘庄、南街两村地处平原,适宜机械化规模经营,当地的农民也更加熟悉和习惯于集体合作的生产方式。因此,与集体化相配套的规模化便水到渠成。在这些地方,土地归集体所有和使用,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经营。二是生产科学化。当生产社会化、规模经营的条件大大提高之后,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实现集约化和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街村3100多口人,拥有耕地1000亩,由于实行了农场化规模经营,仅有60多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刘庄村由19个人经营管理农业生产,仅占全村劳动力的2%。三是管理现代化。规模化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化又为管理的完善提供了基础。当土地实现由家庭经营到集体规模经营的过渡后,南街村将专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分为农机队、农业队、积肥队等专业队,队与队之间既分工又协作,较好地控制了生产的每一环节。不仅如此,在调控工农业的宏观管理方面,村镇采取以工促农的办法,调动工业积累资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御灾害的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四是产品商品化。刘庄、南街两村发挥河南的农业优势,依靠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南街村围绕粮食产品深加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方便面食品公司、食品饮料公司、调味品公司以及面粉厂、啤酒厂、制药厂、养殖厂等加工企业,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刘庄华星制药厂引进生物工程,生产我国短缺的药品原料肌苷,利用玉米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了农产品的直接转化。
与农业生产的高水平、高科技、集约化的发展同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应协调发展,稳定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巩固了工业生产的基础。第一、第二产业大规模、高效率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跟进。服务、商贸、、产业的兴起,与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仅南街村的红色旅游项目,每年就吸引了40万游客,推动了区域性多元经济的形成。而农村三产的多元化,最终使农、副、工、商各业及产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协调平衡、科学循环的发展。
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区域内实现了全面小康
邓小平在进一步阐释“两个飞跃”理论时,突出地强调了公有制和集体经济的重要地位。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又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河南农业先进典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依靠集体,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使农民生活完全实现了小康。具体到刘庄、南街、竹林,随着集体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壮大,呈现出以下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态势。
第一,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的收入由大幅度上升到稳步增加。1981年,刘庄的公共积累已达500多万元,人均分配470元,使得村民自愿选择了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因而,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广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际,刘庄选择了集体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专业承包方式的责任制,符合刘庄的综合状况与经济发展要求,从而给刘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效益。南街村从土地集中使用之后,其价值和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经济得到飞跃性发展,村民收入跨上新台阶。竹林镇的两大制药企业使集体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壮大,并且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在,居住条件的大幅度改善,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物质体现。20世纪80年代,刘庄兴建了总计1400多间的单面双层红楼,成为农民集体新村的象征。进入21世纪,400套集体别墅新村在刘庄开工。南街村村民由村集体统一安排住宅楼,并且免费配置彩电、空调等家用电器,家具、厨具一应俱全。竹林镇的1300套农民别墅、20栋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高标准编制规划的6大园区,引导居民转变观念向中心集中,形成了崭新的城镇格局。
第二,公共事业全面发展。刘庄村民免费享受上学、医疗、住房等20多项福利,使得人均实际收入逾万元。南街村投入巨额资金发展教育事业:投资1500万元建立现代化幼儿园,投资1500万元建立花园式学校,投资2000万元建立全日制高中。南街村村民和荣誉村民的子女从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到学完高中全部免费。竹林镇地处山区,长期干旱缺水,不便。村集体为农民解决饮水、灌溉和工业用水问题,先后投入2700万元资金建成工7眼水井,最深一口井深达500多米,加之外来引水,竹林镇建成万吨水厂,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在集体经济充分积累的条件下,竹林镇又投入亿元资金,修筑了总长32公里的镇区道路和4公里长的旅游大道,改建顺直了310国道,并在国道上修建了立交桥。村民出行,学生上学,农工贸生产运输,乃至外地人来参观,都深获其益。
第三,科学技术广泛普及,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由粗放型到集约型,是三个村镇工农业发展的一般历程。在村镇企业初创阶段,小型、手工作坊式是其典型特征。可贵的是村镇领导者没有满足于小富即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依靠科技发展生产,为村镇企业的飞跃和长足发展开创了宽广的道路。刘庄华星制药厂研发的先进技术填补了河南省的一项空白,开发的工6种系列新产品、引进的286项新工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南街村制定了符合地方特点的企业发展战略,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办企业,并且实行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农工商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竹林镇企业经历了由粗、大、笨向高、精、尖的转型,进而制定了“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在刘庄、南街、竹林,有一大批自己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高中级的工程师、经济师、师、药剂师、农艺师以及各种层次的管理人员。
第四,精神文明、道德建设与经济同步增长。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是共同富裕先进典型的共有特点。在刘庄、南街、竹林,文明的程度既体现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与文化活动的普及上,也体现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上。在设施上,村镇修建了电视台,开设了图书馆、阅览室、文化馆、老年活动室、公园、礼堂。竹林会堂可容纳2000多人;《南街村》成为南街人喜爱的报纸;刘庄邀请高等院校来联办大中专学习班。在组织上,村镇建起了各种文化、、演出的机构或团体。南街村文工团进京演出,荣获“文华奖”;竹林镇的“戏迷乐园”为村民喜闻乐见;刘庄的红白理事会,倡导新事新办。在活动上,定期举行村镇文明竞赛和评比。竹林镇常年进行评“八好”、选标兵;刘庄倡导创建文明户和文明个人;南街村不断完善“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内容。三个村镇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精神口号,成为村民奋发向上的动力。10多年来,这里从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等国家政策的行为,没有赌博和封建迷信的活动。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成就也为他们带来一系列的荣誉:“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以集体经济途径致富的农民,则对集体经济的发展投入充分的热情和积极的回报,由此形成了推动第二个飞跃的循环动力。
第二个飞跃是生产方式在一定条件下的过程
随着农业改革的成功实践,1990年,邓小平在第一次阐释“两个飞跃”理论时说,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1](p.1310)而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当他再次论述这个思想时说:“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1](p.1349)表述中“要”与“会”的变化,缘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1](p.1350)
飞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二个飞跃不是目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历史过程。实现两个飞跃的根本目的,还在于使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刘庄、南街、竹林一直在努力实践着“两个飞跃”。尽管这些共同致富的典型并没有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第二个飞跃”,但它们的努力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两个飞跃”理论的性和实践意义。从总体上讲,巩固和完善第一个飞跃的成果,充分发挥其威力和潜力,将在相当时期内继续成为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但这些典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也说明,农村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可以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局部地区率先进入实践。刘庄、南街、竹林分属于河南省的新乡市新乡县、漯河市临颍县、郑州市巩义市。从这些村、镇以及所在县、市的综合情况来说,都是河南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和共同富裕程度较高的地区。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足以说明,集体经济更适于社会化大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直接体现了“两个飞跃”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结合。集体经济在共同富裕和道德文明方面的优势,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代表了农村发展的未来,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
以中国尤其是河南省的一般状况而言,在农业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人口与土地关系紧张。从1996年到2002年,我国耕地净减少6000多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多万亩。2003年,全国耕地净减少量为3806.1万亩,即耕地总面积由2002年年末的18.89亿亩下降到2003年年末的18.51亿亩,人均耕地由1.47亩降为1.43亩。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5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21.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8%。耕地总面积所占比例为全国较高的省份之一,而人均耕地1.29亩,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致使农村经济深受资源的约束,并且会导致恶性循环。二是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受阻。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过剩日趋严重:乡村逐步进入有序发展,农村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人员大量减少;农业税费负担沉重与农产品价格的不合理因素存在,使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大量减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谋职困难增加。三是农产品成本过高,价格上涨空间狭小。中国农业基本上还是平均不足1公顷的超小型家庭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小,规模经营少。“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使得农业生产成本超出发达国家,农业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而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上涨空间,在现行体制和政策下显得十分狭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包括河南在内的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在其中部分集体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上述三个问题竟然引出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是人多地少,一方面是土地抛荒。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从政策到市场的一系列改革与调控。但就体制而言,仍有发掘的空间。这就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时候,从经营模式等方面加大集体经济发展的力度。这一发展方向,已在上述典型的实践中得到肯定。今后的任务是在农村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积极引导和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以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必须看到,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由于农村集体经济或其他经营方式的发展仍在探索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检验标准,因地制宜地探寻农村经济的具体实践形式和最佳模式。在这个探寻过程中,全国农村先后出现了不少类型的成功典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与农业有机结合的苏南模式;以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而实现股份合作制的温州模式;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创汇农业模式;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因此,有两点需要说明:(1)刘庄、南街、竹林以村镇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符合当地的条件和特点,并不意味着兴办村镇企业是农民致富的唯一出路。河南农村有许多先进典型,是通过其他多种生产方式走上了致富之路。譬如,与南街村同处一县的龙堂村,兴建了大规模的化高效农业园区,无公害蔬菜行销省内外。(2)将土地集中使用,统一计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在刘庄、南街获得了成功,但并不排除以其他方式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经营。譬如,毗邻刘庄的耿庄,采取的则是土地股份制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同样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本文仅就刘庄、南街、竹林的模式,阐述“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与实践意义。
[参引]
[1]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0~1311页。[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