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冯英  时间:2013-02-14
     论文关键词:经济自由  开明自营   听民自谋   定之以公约
     论文摘要:在近代中国,“寻求富强”成为时代的一大主题,思想家严复以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切入1:2,积极主张中国应走自由经济之路,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在观念层面上提倡“开明自营”,在政策层面上提倡“听民自谋”,在制度层面上提倡“定之以公约”。这些观念不仅使之成为那个时代卓越的思想者,而且对当代国人思想的改铸亦不无启发意义。
    严复(1854-1921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介绍西洋近世
思想的第一人”。作为近代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一位翻译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当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经济专制造成财源枯蝎,救亡图存寻求国家富强成为时代的第一要务。严复是寻求国家富强之路的积极探索者。经济自由思想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西方自由主义者.不管是主张经济放任主义的还是主张国家干预主义的,都将经济自由作为自由主义核心内容。严复对经济自由也格外地看重,成为那个时代极其少有的经济自由的倡导者。
    严复对经济自由的追求是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
1776年出版的经典著述《富国论》(又译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严复译为《原富》)为切人u的。自17世纪以来,英国迅速崛起而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严复对英国现实考察之时,英国正处在古典经济自由向干预经济转型时期。他对亚当·斯密以后经济学理论的进展情况很熟悉。他很欣赏亚当·斯密,并翻译了他的著作《富国论》。他曾向友人解释原因有二:其一,“选译特取是书,非不知后来作者之愈精深完密也”,只是由于,它作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事之师,断在于此。”其二,“又因其书所驳斥者,多吾国自古以来言利理财之家病痛。,,川从严复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斯密的选择,一是由于对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核心表示赞同,并认为它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二是出于他对中国现实的关照,认为此书所阐发的经济理念,对国人经济观念的改铸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严复对经济自由主义的译介与阐发,时时围绕着这两个主旨展开。
    一、重本抑末的政策与经济自由的冲突
    经济生活作为人类的生存之本,在任何时代与政体中都不可能受到忽视〔」中国传统的思想路线也同样不冷淡生活中的经济事实。在《论语》、,,孟子》和其他的儒家经典中,十分清楚地说明群众的道德行为是由经济上的康乐状况来决定的,如孟子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二”管仲所谓“仓察实而知礼节”。汉武帝时期,在崇尚法家的大臣们的著名《盐铁论》那里,还明确地强调技术的重要性,积极地倡导发展内外贸易,赞美商业城镇的兴旺,如在《盐铁论·本议第一》中就颇有洞见地指出:“管子去: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但中国封建统治者或者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或者基于经济的发展对于淳朴民风培养的担心,当然更主要地是出于对王权稳固的考虑,在经济上追求的不是“经济增长”而只是求得满足民众最低的生活需要。与此相应,在经济上奉行的是一种小富即安的政策。对此,美国学者史华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生存经济而非发展经济,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反经济的态度’.f?1即它与现代的经济理念是格格不人的。严复以相类似的眼光把传统经济特征概括地描述为“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f310
    “小富即安”的政治理想逻辑地导出实行经济专制、重农抑商的政策。这种理财之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财力的绝对减少与枯竭。但国家又无时不需要财政的支撑,正如严复的师友吴汝纶为其译著《原富》作序时指出的那样,“国之庶政,非财不立,国不可一日而无政,则财不可一日而不周所用。故曰国无时而不需财。”特别是,“及至危败,财必大耗,愈不能不用。故危败之后尤急。”因此,当国家需要民间的财力支持的时候,便是“民财自周汉到今,传所称理财之方,其高者则节用而已,下乃夺民财以益国用已耳。”[’]由于强大的封建专制国家在原则上对个体民众拥有无限的权力,因此,诸如“横征暴敛”、“苛政猛与虎”的字句流传千载。到了清朝,出现了以追求物质现代化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领悟到富裕与市场制度的关系。现代化并不仅仅等同于“工业化”,它指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关系的改变。在斯密的著作中,“自由贸易”指的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活动所体现的新的经济社会关系。严复从斯密那里得到启发:只有在自由经济的环境下,民众的活力才能得到释放,才能带来民富国强的结果,而这些要靠国人从观念上到体制上进行全面更新,严复的所有努力正是以此为目的的。

    二、观念误区的突破:从义利对立到“开明自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言利”思想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而杨朱的“为我”论作为极其少有的例外,也始终是历代圣贤批判的对象,尤其是作为国学的儒学更是贬利仰义。在孔子那里,他虽然不否认人的物质要求,还认为自己就是个“美食家”,但是他更强调精神对物质的超越,并把与“利”相对应的“义”升华为一种道德修养,认为‘f安贫之乐”是一种道德要求。在以后的儒学中,从孟子到董仲舒,却将物质利益和道德水准进行挂钩的做法进一步发展成了义利对立,到了宋明理学那里更是达到了“存天理,灭人欲”,把义与利的关系歪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实际上,“逐利”倾向是人之本性的一个方面,中外古今皆然。只有到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将追求经济利益视为正当的行为,在理论上获得道德的认可。斯密理论的主旨是放任政策和自由竞争,其“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前提则是有利己之心并精于理性计算的.‘经济人”的假定。西方社会200余年的实践表明,依据斯密的理论原则运行的经济体制导致了财富的积累,而且,它结出的果实是市场经济体系,而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
    严复首先对“经济人”的理论假定做出极力的辩护。他针对有人对斯密“经济人”假定的非难,从学理的角度予以驳斥。他认为“经济人”说首先不过是一个学术上作为出发点的假定,与人实际上的道德水准无关。经济学的意义,在于确定人追求利益是正当的,而追求正当利益的人,不一定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
    他依据斯密的理论,将矛头直指传统的义利观。他批判了孟子“亦有仁义而巳矣,何必言利”和董仲舒“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之说,指出:“此其用意至美,然而于道皆浅,几率天下祸仁义矣。..fsl0他对“义,,与“利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认为“义与利’,的偏向与人的道德、与
人之为“小人”和“君子”无关,相反,正当的利和义是不能分割的。
    严复进而提出了“开明自营”的义利观。他一方面肯定人追逐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又反对极端的“自私自利”。他的“开明自营”指的是顾念道义的“利己”,即“合理的利己”。严复认为,“开明自营”不会与公利发生冲突,相反,公私“两利”是相互促进的:“今夫群之所以成群,未必皆善机也,饮食男女,凡斯人之大欲,即群道之四维,缺一不行,群道乃废,礼乐之所以兴,生养之所以遂,始于耕凿,终于惫迁。出于为人者寡,出于自为者多,积私以为公,世之所以盛也。., [ 31因此,“开明自营与道义必不背”[s1
    值得注意的是,严复追随着斯密,从学理上对斯密学说做出辩护,但他的“开明自营”与斯密的“经济人”假定依然很不相同。斯密完全肯定人的逐利本性,并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以此证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当合理性,而严复虽然反对“义利”对立,肯定逐利是“斯人之大欲”,但他讲到“私利”之时,时时不忘与“公利”的协调,即所谓:“唯公乃有以存私,唯义所以为利”[sl,他将“自营”与道德紧密相连,反对自私自利。这一观念依然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这一方面说明严复对超越于“公”和“义”的个人主义利益观念尚未彻底的理解,也反映他的持中性格和一定程度上对儒家道德理想的认同。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