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一般意义上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论文摘要:应从一般意义上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研究。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简单的商品经济,也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相统一的角度看,不存在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区别。
一、问题的提出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有了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并经受了历史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学界对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提出了不同观点。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断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应当只是一个说明简单商品实物交换比例的法则。”“而如果越出了马克思(以及古典学派)建立劳动价值论时所设立的条件,这个理论本身及它对其他领域的现象仍然保有说服力,还没有得到证明。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剥削,揭示剩余价值理论服务的,只适用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不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经济,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学说,是关于阶级革命的理论。把关于革命的理论,硬是拿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当然无法胜任。
4、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仍然起作用,但是与资本主义不同,应该提出一种新的观点:社会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这里的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论只分析了简单商品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是否起作用?是否存在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之分?
二、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研究
1、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产生、存在的条件和适用范围的论述—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而且适用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1975年6月第1版,第8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明确指出,劳动价值论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是从简单商品经济的物物交换开始的,因为有了商品经济,就有了交换,有了交换,就有了体现劳动者关系的价值,因逻辑的起点应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
马克思在研究劳动价值论时指出,凡是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和其他一切有用物品的共同属性,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存在于商品经济中的历史范畴。不论什么社会,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只要是劳动,总要支出人的脑力和体力。单就这方面看,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范畴,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只有当人们的经济联系通过劳动产品的相互交换来实现的时候,才能作为形成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而被社会“抽象”出来,形成商品的价值。如原始社会人们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就不形成价值,因为原始社会不存在生产商品的劳动。我们自己种自己吃的土豆,或自己种的土豆把它送给别人,这种生产土豆的劳动也不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只有凝结在商品体内,并通过商品交换来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时,才形成价值。这也就是说不能认为凡是人类劳动都能形成价值。由此可见,价值是伴随商品经济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劳动价值论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而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都是商品经济,或者说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那么,在这两种社会中,商品交换必然体现为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劳动价值论就存在并起作用。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而且适用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至于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的是简单商品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只要是稍微读过《资本论》的人,都会知道正是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形成价值的劳动单纯明确地归结为人类的抽象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严格地区分开,才把劳动价值论莫定在牢固的基础上,确立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依靠劳动二重性原理,马克思才阐明了由劳动过程到价值增值过程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雇用劳动的本质,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如果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那么,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之上的劳动价值理论则又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石。正是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2、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看,劳动价值论适用于当代资本主经济。
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私有制的社会,仍然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它与自由资本主义在经济形式上、阶级本质上、榨取剩余价值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因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做的基本分析,仍然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当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自动化的实现,促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劳动的具体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脑力劳动、科学技术和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更加明显;生产者把自己的肉体器官作为自动化机器体系的一部分,使自己的体力直接投人生产的现象大大减少,有的部门甚至由直接的生产者变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调节者;与自由资本主义相比劳动价值论起作用的历史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力的水平大大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明显;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统一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交换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整个世界都纳人市场经济的范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否过时了?回答是否定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同自然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人们通常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实际上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科学是社会意识形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是获得理论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生产工具、仪器、工艺流程以及操作技术等等。从科学技术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发现科学是以凝固的知识形态存在的,它不是指直接的生产力,而是潜在的生产力,它本身不能创造价值。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它以物质的形态存在,表现为生产工具、仪器、工艺以及操作技术等等。从价值的创造来看,技术是不创造价值的,原因就在于:先进技术体现的先进设备是人类活劳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化劳动而不是人类活劳动本身。劳动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不能创造价值。无论科技怎样发展,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和物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地位。因为,现代化的大生产过程仍然是依赖生产者来驾驭的,技术的发明、应用、改进哪一个过程也离不开劳动者。每一项新技术最初都是由劳动者发明的,在生产中新的生产工具、工艺等也是由劳动者去运用的,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也是由劳动者不断改进的。产品价值的增值也仍然依靠生产者,而不是资本和机器。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吸吮活劳动才有生命,吸吮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自动化机器体系仅仅是生产者的生产工具,它作为不变资本,如果没有生产者的劳动将其使用到生产过程中去,那它不仅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转移,更谈不上使产品的价值增值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自动化的实现,只表明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价值的增值将更少地依靠生产者的体力劳动,而更多地取决生产者的脑力劳动。高科技产品的价值创造,贯穿于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之中。在这个整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人们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产物。因此,无论科技怎样发展,离开人的劳动,科学技术都是死的,不能创造出新价值,因而也不可能创造剩余价值。生产商品的活劳动仍然是价值的唯一来源、科技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的实现,这种新情况并没有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事实。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