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代国际指南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联合国出版了一系列补充指南。这些指南阐明了1968年SNA没有包括的若干问题,如资产负债表及调节账户,收入分配,不变价格和有形资产等。
1970年,欧洲共同体出版了其国民经济核算的第一个指南,这个指南在概念上与1968年SNA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但其更多地考虑了欧洲的具体情况,如该体系包括了就业的概念,并且反映了法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某些内容。
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三代国际指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三代国际指南产生于10年以前,即经修订1993年得到核准的SNA和经修订1995年得到核准的ESA。1993年SNA的主要作者是瓦诺利和希尔。这一新的指南包括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核算结构并提出了考虑到不同数据需求和不同国家环境的灵活性的重要性。基于以下原因,1993年SNA被认为第一个真正实现了国民经济核算标准的国际化。首先,1993年SNA是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共同体等国际组织合作下共同完成的,这为更好地协调某些相关指南的概念提供了可能,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政府金融统计手册》和欧洲共同体的1995年ESA的协调。其次,MPS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活动已不复存在,所有东欧国家已向市场经济转型并采用1993年SNA和1995年ESA。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ESA已成为欧洲共同体政府法规的一部分,即成为法定文件。这与所有的其他国际指南均有所不同,像1970年SEA和1993年SNA,只是对各国推荐使用,而非强制执行。
考虑到欧洲共同体的许多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如进入欧洲货币联盟的标准等,需用于行政管理,1995年ESA内含着法律的特征也是必须的。这要求1995年ESA更加准确,同时也要求各成员国必须更加严格地执行这一文件。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代国际指南的比较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代国际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选择核算目的、概念解释、观察和推算、核算体系的灵活性、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5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核算目的。
在联合国1947年的报告里,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报告中指出:“认识到怎样将国民收入与其构成的交易及其他交易的总量联系起来是必要的,现代调查起源于试图对某一概括性总量的测定,目前已将重点放在构成交易的结构和这些交易的相互关系上。”②因而,国际经济总量的估计在1947年联合国报告里只是所关心的问题之一。与此相比较,概括性总量的测定在1953年SNA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里似乎成了惟一的目的。这可以由其部门核算证明:它们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记录的,是为了直接获得国民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