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大问题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大伟 时间:2013-02-14

  表1给出了我国大中型企业2003年~2009年的主要科研投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设有科技机构企业数量、R&D人员情况和R&D经费投入这三方面。
  
  由表1可以看出:(1)企业科技机构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优化各类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从企业中科研机构的总体数量来看,2003年~2008年间设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比重相对较少,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够活跃,基础较弱;(2)科研人员是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其数量影响着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企业R&D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为2%左右,明显偏低;(3)R&D投入是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企业的R&D经费投入来看,我国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到2009年底尚未突破1%,而国际公认的标准为,该指标低于1%的企业难以生存,2%则可以维持,到5%以上才有竞争力;世界500 强企业该指标一般达5%~10%。
  众所周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需要各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配合,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可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1)明确激励政策。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规章,规范监督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参与主体,加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科技创新者的利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不受侵害,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顺利运行。政府部门应当完善技术创新的奖励制度(如减免税收、给予补贴等),促进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研发,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创新。(2)选好联盟模式。在选择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过程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依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层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大学和科研机构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效合作模式。比如研究型学研机构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他们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基础理论开展,其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走高精端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力量。(3)加强沟通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须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和企业的市场拓展功能,从而形成新的整体优势,不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产业化,大幅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方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志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创新科技,2009,(4):18-19.
  2. 冯海红,王胜光.产业技术联盟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工业技术经济,2008,(5):65-67.
  3. 杜钟珊,李敏,孙爱民.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研究.综合管理,2009,(5):200-201.
  4. 胡利玲,冯楚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法律形态研究.科技与法律,2009,(5):3-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