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济持久增长的真正源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京 时间:2013-02-14
  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顾内生的比较优势,盲目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就是奉行赶超战略。资本密集型工业当然需要很多资金,而这又是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因而资金的价格——利率就非常高。这样大量使用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成本肯定居高不下,管理再好也很难赢利,林毅夫称之为没有自生能力。而国家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积累,就必然压低利率,压低工人工资,同时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以保证低工资工人的基本生活。这种对要素价格的极度而普遍的扭曲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计划经济了。
  一般的学者都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后果,进而推出计划者偏好重工业的结论,以计划经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重工化冲动。这里,林毅夫将计划经济的成因归结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奉行赶超战略,寻求降低发展重工业成本的内生必然选择,而不是像萨缪尔森等大师诉诸于意识形态和价格理论的如影随行。它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印度等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的选择了计划经济(林毅夫等,1999)。
我们判断一个学说正确与否,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通过构造统计检验模型,搜集经验数据,看其前者能否精确地拟合后者;二是经验模型内在逻辑是否一致。将西欧的兴起归结于大西洋贸易在计量上没什么问题,但它把一个国家的兴衰锁定在海外贸易这个几乎纯内生的变量上,在逻辑上实在不如林毅夫内生比较优势说更具有深层次解释力。
  按照林毅夫的观点,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符合它的内生比较优势,净出口就会增加,资本积累并逐渐变得丰裕,然后进行产业升级,成为高收入国家。2002年,海外华人经济学家翘楚杨小凯在天则研究所的一篇名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讲演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注重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而对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制度不怎么感兴趣。模仿技术不成功就不说了,成功了也不会主动进行制度创新和宪政改革,没有制度层面的保障,技术模仿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会很快的耗尽,从而发展停滞,遭遇“后发劣势”。委婉地对林毅夫内生比较优势说提出了批评。不久,林毅夫发表专题文章,先通过举两个反例:荷兰是第一个宪政国家,它为什么发生工业革命却比有些专制国家晚,而德国直到工业革命完成后都没有完成宪政改革,指出宪政不是一个国家持续增长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从而对杨小凯的主张提出全面商榷。林毅夫又重申他的观点:一个国家能否长时间持续增长,基本上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是否符合它的内生比较优势。
  三、结语
  到此为止,似乎林毅夫的观点占了上风。对于一般的国家的确如此,但对于像中国这么一个国家控制着主要资源要素的情况下,有什么制度保障政府能抑止住赶超冲动,自觉按照内生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呢?而且林毅夫还主张政府有时应审时度势,执行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到适应新的内生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结构。把这么大的权力赋予国家,会不会产生国家机会主义,即给国家奉行赶超战略提供新的借口?因为经济增长是个长期过程,繁荣往往孕育着危机。周其仁(2011)指出: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过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不意味着权力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我们似乎已经摸到了石头,但我们能过得了河吗?
  
  【参考文献】
  [1] Acemoclu,D.,Johnson,S.,& Robinson[J].“The Rise of Europe:Atlantic Trade,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s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
  [2]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林毅夫、蔡眆、李周:中国的奇迹(增订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周其仁:不能以经济复苏与否衡量转型成败[EB∕OL].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221/3443829.shtml,2011-02-2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