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斯琴 时间:2013-02-14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
  (1)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很长的时间内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从全球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少10~20年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前,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加区分。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一定的时间里,也有这种看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部门的实物增长和服务部门的劳务增长在内的实际产出的增长。
  在一定的时期以后,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有所扩大,但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变好,甚至恶化,收入分配状况没有变好,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了,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过10~20年较高增长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所谓失去的10年。这种发展的实践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经济发展到底等同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最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发展是什么?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包括GDP的增长,还要包括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高度化演进。用我国的语言就是优化升级。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创新等所有内容在内的经济进步的一整个社会过程。
  (2)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实际产出量的增加。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结合的方式、消耗的方式并产生效益的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表现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等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总体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合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些内容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重要的角度,更全面的对我们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总体认识。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①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1—2008年我国的进口率从2.1提高到7.9,外贸依存度从38.9提高到59.8,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3.5,消费率由61.4下降到35.3,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是世界上所有经济体中最低的。投资严重偏高,投资率高,出口率高,关键是储蓄率高,在储蓄率保持高水平的情况下,想要压低投资和减少进出口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储蓄率高?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人口结构和居民的消费结构。二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三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还出现了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高潮,为什么大家对发展重化工业这么感兴趣?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还是我国的财税体制对工业发展有激励作用。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搞重工业?因为它投资规模大,增加值率大,增值税率大,对GDP作用大,效益大。如果地方政府不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话,可能会发生变化。③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④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⑤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但我们的发展理念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