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金爱伟 时间:2013-02-14

(二)外贸、就业和发展差距方面
1.对外贸易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国际贸易日益活跃,有资料显示,到2009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长期的外贸顺差,招致越来越多国家强烈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说。“低碳经济”给予了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的机会,短期内,中国的产品不能达到发达经济体的能耗水平,这样通过依据商品能耗标准(这些标准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制定的)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征收特别关税就是合乎“道义”的,中国商品的成本优势丧失,就会丢掉在发达经济体中的市场份额。中国出口的减少,改变了原来的贸易形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出口减少,众多外贸型企业将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进而引发失业上升,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此时,如果国家继续施行传统的扶持政策(例如,出口退税)将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将通过商品这一载体转移到国外,实质是外国政府收税,中国政府买单,造成财富的易手。
2.就业
短期内,在节能减排压力下,国内企业将通过资本、技术投入形成行业内一段时期的机器更新、改造、升级浪潮,由此带来部分工人的失业;在长期“低碳经济”必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知识、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向在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必然会排斥掉更多的就业者;土地规模化经营,又将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排挤出来加入到寻求就业群体中来。综合以上三类,我们发现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的重叠,对于国内就业问题将是严峻而又长期的考验。
3.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美国在经历了新经济的衰落后,而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能源新战略的实施而主导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颠覆,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仅以碳交易市场为例,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美元之巨,发达经济体(尤以美国为最)早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政策、金融配套工作、标准制订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占据了先发优势,拉大了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距离。

三、危机之下,有所作为

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引擎,推动发展持续下去,借“低碳经济”这种外在的强力,加强市场机制建设,理顺经济内部结构,破解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提高效能,摆正国企、民企位置等等,“低碳经济”带给中国经济的必将是一种系统性的升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力:一是大胆探索市场作用。提升政府的宏观引导能力,完善系统性的法律、规范、政策建设,借助于“低碳经济”这一全新载体,树立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新形象。二是明确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效率为指标,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管理形式,创新技术发展形式,使各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金融工具创新。在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超级经济体;在中国,虚拟经济的探索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即已开始,之后走走停停,上个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出现,2010年4月,股指期货推出,中国金融工具的落后使得实体经济难以呈现几何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兴起为中国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通过金融创新,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结构,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引擎。

四、结论与思考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给现实的中国以巨大的影响,我们要看到,这一理念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依靠科技,管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世界,国与国的较量不但要比“谁比谁强”还要比“谁比谁活得长”,通过走低碳经济之路,我们大有可为;我们也要看到,“低碳经济”的背后是发达经济体凭借也已取得的政治经济优势打压发展中经济体,进而保持自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用心。我们还要思考:“低碳经济”的理念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为什么发达国家总是在理论创新方面走在前列,而我们一直处于被动,借助“低碳经济”理顺发展思路,完善发展理论,不但要在技术上赶超,更要在理念上引领,把握世界发展脉络,从更高意义上去思考人类的发展问题,这是中国政府和理论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