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地域分异特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要: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选取11个城镇化相关指标,建立并运用分层次评价模型及相应指标体系,评析、揭示了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其差异性、失衡性、线路趋向性性、中心趋向性和反垂直地带性等地域分异特征。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经济特区;海南
  一、评析原理
  第一,评析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现代化水平。
  第二,评析原理。目前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单一指标法,通过一个最能反映本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城镇化水平。国际和国内的通用方法是计算城镇人口比重,尽管这个指标较好地描述了人口向城镇聚居的状况,但由于体制上的差异,直接用这个指标测量我国的城镇化存在很大问题。二是综合指标法,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小城镇建设,而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出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非农产业、资本、市场由分散的农村地域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科学评价某一地域的城镇化水平时若只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反映城镇化程度,不可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城镇化的全部内容。
  因此,本文将采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选取11个城镇化相关指标,建立并运用分层次评价模型及相应指标体系,对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其地域分异特征进行测度分析。
  二、评析模型与方法
  (一)评析模型
  城镇化是大部分农村人口逐步脱离农业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扩大与数量增多、非农产业获得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进而引起农村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乃至思想观念变化的动态过程。有鉴于此,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基本原理,可以构建包含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四方面的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分层次综合测评模型:
  U=a×P+b×C+c×J+d×I ①
  ①式中:U、P、C、J、I分别表示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人口结构城镇化指数、产业结构城镇化指数、经济发展城镇化指数和基础设施城镇化指数;a、b、c、d为权数,且a+b+c+d=1。
  (二)指标体系
  基于前述测度原理和模型,建立起由综合层——县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内涵层(人口结构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和指标层的三层架构。其中综合层起导向和约束作用,以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U)加以表征;内涵层旨在明晰县域城镇化的多维内涵支撑,分别以人口结构城镇化指数(P)、产业结构城镇化指数(C)、经济发展城镇化指数(J)和基础设施城镇化指数(I)加以表征;指标层则包括了依据上述原则与思路所选择的11个具体指标(见表1)。
  (三)评析方法
  1、原始数据标准化。鉴于指标间的量纲不同,为了消除数据间的屏蔽效应,有必要对数据进行规一化处理,本文采用正规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变换,其公式为:
  Bi=(Ii-Imin)/(Imax-Imin)②
  ②式中:Bi为各过程支撑力指标的标准值;Ii为各过程支撑力指标的原始值;Imax、Imin分别为各过程支撑力指标的原始最大和最小值。
  2、分力指数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内涵层的初始权重,并根据专家意见,因此,加权平均分析法来分别人口结构城镇化指数、产业结构城镇化指数、经济发展城镇化指数和基础设施城镇化指数,相应的算法公式为:
  P=0.3×u1+0.4×u2+0.3×u3 ③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