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春运火车票的经济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二)“蓝盾行动”
为打击黄牛党,打击炒票、制假票的行为,自2006年春运开始实施的代号为“蓝盾行动”的专项治理工作。这项行动是在现阶段为保护消费者剩余价值的必然措施,为创建公平的购票乘车环境提供了保障。
(三)电话订购
电话订票在北京、西安等地都有实施。订票系统需旅客提供身份证号,每个身份证号每次只能预订同日期同车次同等级车票若干张。在订票过程中,系统会分配给旅客一个订单号码,旅客须凭身份证和订单号才能到售票点取票,因此票贩子难有可乘之机。这一措施节约了旅客的购票时间,保护了时间价值高的旅客的剩余价值,从而打击了黄牛党。
(四)火车票实名制
火车票实名制是指公民在购买火车票和乘座火车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身份的一种实名制度。2003年2月,重庆火车站在春运期间率先推出“火车票实名制”;2007年在厦门又一次得到实施;2010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在广州、成都两地试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2011年更是进一步扩大了实施范围。实名制的目的是打击黄牛党,保护旅客剩余价值。但在实施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弊端,具体表现在购票手续复杂,增加了检票时间,证件租借甚至假证件泛滥,旅客个人信息泄漏等方面。
(五)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
2002年至2006年的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销售,涨幅分15%、20%两种。许多人也认为,涨价能够达到在春运期间削峰填谷的目的。但是由于铁路的公益性以及需求的缺乏弹性,涨价的结果仅仅是拉长了春运的周期。2007年停止涨价后,铁路部门将会减少3亿元的收入,将这3亿元还富于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国企对社会的价值。
(六)三级价格歧视政策
在春运期间,对学生半价售票,而且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买到票。这样的做法增加了低收入人员的福利,也进一步体现了铁路部门作为社会服务部门的特点。
(七)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在上述六项政策中均未改变供求曲线的位置,因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题。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进行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国家更是将约有1.5万亿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等基础建设。这一举措无疑将会增大对火车票需求曲线的弹性及需求,同时增加了供给,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题。所需要防止的弊端是不能由于春运这一周期性现象的存在过分地进行铁路建设,造成非节假日期间巨大的产能过剩现象。
六、政策建议
(一)两期差别定价方案
在两期定价模型中,售票系统将会以一个较高的价格P1开始售票,此时黄牛党不会选择这样高的一个支付价格介入市场。而此时的保留价格较高的,数目为Q1的群体选择买票。售票数日后,再以价格PO出售火车票(见图8)。购买人数在价格的调节作用下被分成了两批。这样一来黄牛党便会失去主要的市场,由于交易成的存在,交易风险的加大。黄牛党只能选择退出市场。此项建议只是从黄牛党入手试图解决春运难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供求关系。此外,虽然是把黄牛党手可能攫取的剩余价值转向了国家,但有钱人就有火车票的定价方案不免会遭人质疑。
(二)荷兰式拍卖销售,次高价拍卖定价
在火车票的销售过程中选择以荷兰式拍卖,价格逐级递减的方式销售,每一个价格区间都会有不同的批次人前来购买。最终以市场出清价格P*定价。火车票变为有价票券,支付价格较高的旅客下次乘坐火车可以用上次的车票的购买价格与P*的差价作为支付手段(见图9)。这种建议也只是为打击黄牛党而设置的,较上一方案略有改进。但可以看到出清价格必将会高于政府最高限价,这样一来社会福利将会有所失。而且销售过程变化较为复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对火车票需求的迫切性的存在,这样的建议将很难达到标准的次高价拍卖所能达到的让购买者表达真实意愿的预期效果。(三)RFID SIM卡与二代身份证结合售票
上一篇:试论再思发展经济学理论
下一篇:试论市场导向理论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