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基础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心在于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并不是就增长问题而解决增长问题,从经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是一种根本性转变,是从根本上扭转“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的原有发展理念,可以说这种转变不单单是淡化了对GDP增长的认识,而是标志着中国经济策略重心的改变,标志着科学发展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如果说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指导,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那经济发展方式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科学发展重在发展的科学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必须符合规律,如当资源成为稀缺时,人类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提倡和鼓励“创新”也就成为实施科学发展的路径之一。“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如果“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从一定层面来说,这就是一种实施科学发展的表现。从生产力理论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运行方式,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新跨越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最终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来看,确立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增进公众福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综合性发展,“因为现实个人所具有的人类性、社会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发展将使个人和人类社会达到内在统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的经济发展需要人来实施和推动,如果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那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很可能就仅成为一种理论语言,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符合人本身要求的模式,而且也是人类实现自我诉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研究思路和从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到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转变的一般趋势,注重从更广阔的视野强调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在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内涵体系上下工夫,使之成为推动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所以即使有了良好起步,有时也有可能猝然而止,“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持续下去,也不一定会沿着事先确定的道路前进”,其关键还是要看发展方式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能够可持续的,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数量的改善、效益的提高和能源的节约,不仅能够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能够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富有可持续的内涵,那其科学性也就不容质疑。
三、小结
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现实的物质基础和人类对于经济活动的认识,人类只要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约束过分的经济活动,“慎重选择、制定发展模式,在生产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在消费部门改变消费模式,达到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 ,在发展中求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就可以使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就可以实现不仅有数量增加,更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以及效益、环保、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改善等一系列的目标。
上一篇:试论坚持人本思想 缩小贫富差距